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208125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经济学培训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目 录,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第四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发展趋势,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与环境问题,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 二、环境问题 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资源利用能力的发达、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人类资源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人类以空前的规模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一、自然资源

2、利用问题,表1.2 1850-1980 年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单位:%,资料来源:转引自皮尔斯等(1996:197),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表1.2 1960-1984 年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费,资料来源 :转引自皮尔斯等(1996:197),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我国资源稀缺问题的表现 第一,耕地人均数量有限,后备资源不足 第二,水资源短缺 第三,森林资源紧缺 第四,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第五,重要矿产后备资源不足 第六,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恶化,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一,耕地人均数量有限,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第二,水资源短缺

3、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缺水程度加剧 水污染加重,水质型缺水范围扩大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三,森林资源紧缺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第四,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石油后备储量不足,增储难度大 石油需求量继续增加,大量进口石油的压力越来越大。,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五,重要矿产后备资源不足 重要资源可供利用储量不足;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镇困难重重。 一是对资源高度依赖,产业结构单一;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多,再就业压力大; 三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四是城市社会负担过

4、重。,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第六,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恶化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低。 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科技进步对我国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 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海岸工程建设不当,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等,造成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 由于近海污染物入海总量不断增加,海域污染范围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赤潮等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

5、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类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 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公害”问题。 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洪水泛滥、干旱、黑风暴等自然灾害,称为原生

6、或第一类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具体为: 1)人类活动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二、环境问题,Ruttan (1993)的三次浪潮,表1.3 资源环境问题的三次浪潮,资料来源:Ruttan, 1993,二、环境问题,第一波出现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供应等)能否维持经济增长以及食物增长,能否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这些问题和马尔萨斯的关注点是相似的。 第二波出现

7、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增加了另一个焦点,即环境对现代技术副产品的吸收能力,如大气和水体污染、石棉、杀虫剂、放射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激发第二波的原因部分可以归结于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的提高既增加了对产生有害副产品的商品的需求,又激发了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二、环境问题,第三波发生于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初,又增加了新的焦点,即全球性变化问题,包括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减少等。 第二波和第三波的问题涉及到公共商品(public goods)空气、水、大气等,这些都有被过度消耗的倾向。1997 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会议指出,第三波的问题尤难解决因其涉及到国家之间平等使用公共商品

8、的问题。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导致的动植物物种绝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的问题,以及环境污染而可能导致的生物性病理变化,都可能构成若干年后环境问题第四次浪潮的内容。,二、环境问题,面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情况,国际上曾出现三种议论: 一是悲观论。认为环境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口爆炸等造成的,并预言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势必导致地球毁灭、世界末日。因而提出了原点主义,主张停止工业、经济、技术等的发展,甚至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去。 二是无关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认为,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事,自己的问题是贫穷、饥饿和疾病,对环境的关切

9、可能妨碍自己发展的努力。 三是现实论。这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应该正视环境问题,认清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环境健全的经济发展,才会持久有效,同时避免无益的副作用。,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生产过程来分析 从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长期以来, 由于考虑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特殊性并没有对经济分析产生特别重要的实质性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通常不被纳入经济分析的主体框架之内,即在一般经济分析中,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通常是被“抽象”掉的,或者被归入“资本”范畴,或者被归入“土地”,而土地的主要经济学意义也往往只被

10、认为会产生“地租”。 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土地”或“地租”也被纳入了“资本”。因此,常用的生产函数解释变量只包括“资本”、“劳动”和剩余项“技术”,而在对“技术”的分解中,也通常没有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现实生产过程,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抽象的工业生产过程,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抽象的农业生产过程,从生产过程来分析,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 1、消费 2、稀缺 3、市场 4、帕累托最优,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

11、析框架,1、消费 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1。当消费者使用(消费)商品(消费品)时,他们关心的是商品这一物质实体所具有的效用。很少有人关心制造商品的物质从何而来,经过消费之后又到何处去以及这些商品消费后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1 英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

12、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2、稀缺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一项资源只有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即当环境资源不具有稀缺性时,它是没有交换价值的。 伊斯特尔(K. W. Easter)和瓦尔蒂(J. J. Waelti)指出,“如果某资源存在竞争利用状况,那么就可以说该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某资源丰富到任何一个人都不排斥他人利用,就不存在稀缺问题。”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环境要素的多元价值难以同时体现而导致某种环境功能资源产生稀缺性,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环境要素如果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 二是环境净化功能难

13、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需要的问题特别突出,环境容量资源特别稀缺。,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3、市场 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尽管没有人认为现实世界中的市场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分析和讨论具体问题时,仍然把它作为一个值得向往的参照系去加以比较,设法追求。 然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出现提示人们,现代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已经不是对这种市场模式的偶然背离,而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4、帕累托最优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把生态系统视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外生变量,不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

14、在不考虑生态系统而单独研究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就简化为如何使经济系统在既定成本下产出达到最大化,或如何在既定产量水平下投入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帕累托最优”是在不能在不使其他人经济状况变得更差的情况下,使某些人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但在“帕累托改进”过程中,只是不改变其他人的经济状况,但对资源等环境因素没有作重点考虑。即在“帕累托改进”过程中,资源可能被过度使用,环境可能遭受破坏。,三、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由于资源环境因素越来越具有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现实重要性,将其抽象于经济分析框架之外

15、已越来越不能保持经济分析的现实意义。所以,应该在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尽可能地考虑资源环境因素,特别是在应用经济学领域,须“一般性地”引入资源环境因素,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或者研究对象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具体地讲,就是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到微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分析、经济福利分析(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分析中1。,1金碚. 应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N. 光明日报, 2009-09-01(4),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实践基础 (二)理论基础,

16、(一)实践基础,工业革命尤其是20 世纪60 年代之后,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迅猛发展,物质产品高度丰富,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日趋严重,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宁的环境、大气和海洋的化学成份都变成了稀缺的资源,都有了直接经济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一系列经济学问题,成为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环境保护第一次提上国际议事日程,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来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但当时所关注的是各国国内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退化。 1974 年墨西哥会议认为,必须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入手;,(一)实践基础,1975 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鹿特丹召开经济规划的生态对策研讨会,与会代表提出环境经济规划问题,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因素(环境影响); 1977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