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 三线备课.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178916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节人 三线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竹节人 三线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竹节人 三线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竹节人 三线备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节人 三线备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竹节人课型: 新授 课时: 1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2.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重点难点1、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教法学法1、 合作探究法2、 朗读品味法过程线问 题 线(层级式问题)活 动 线(分层教学)一、检查预习,新课导入二、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三、品味语言,感悟丰满人物形象四、总结提升五、布置作业1. 声音响亮,朗读标题 2.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蹲 风靡 俨然 破绽 叱咤风云 心满意足 颓然 沮丧 技高一筹 弄巧成拙 作鸟兽散 前功

2、尽弃 挖空心思 虎视眈眈 津津有味 别出心裁 化为乌有1.师:作者是怎么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 明确:自已做玩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 2.师:你们见过竹节人吗?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明确:第 3 段“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 就成了。” 灵活机动: “纳鞋底” “缝衣服”的区别(纳: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 ) 请 1-2 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师: 你们的童年时光, 又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 别?

3、明确:手机,电视,书(自由发言) 。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 补充材料:70 年代(1970 年) ,彩色电视兴起,2000 年,手机才逐渐普遍。而我们的作 者是 1950 年出生的。 4.师:让我们通过课文,再来仔细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乐趣。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到底是哪一点打动了你,稍后举手交流。 (2-3 名同学) 明确:句子有无特殊描写手法,细节的生动点在哪里。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 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 年纪拟人 不小心,掉笔” ) (2) “把串着九个竹节的

4、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长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跟现今健美比赛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 比喻的手法,将竹节人和健美的小伙子比,生动又形象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小结: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1.师: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在文中找找,那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

5、这段相似的经历?(通过时间、人物) 明确: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 时间: 文章把“下课时” 、 “上课了” 、 “下课后”作为三个时间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 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 人物: 在这段内容中,主要出现了两个方面的人物,一个是孩子们,另一个是老师。 文中“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等都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可怕的形象。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老师“念念有词” 、“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表现了老师与 “我们”相似的特点。 小结:在阅读记叙类

6、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请学生补充地点变化:教室、办公室的窗口) 2.师:请同学们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 ,上课时老师的表现(老师大步流星) ,以及课后我们所观察到了老师的形象(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明确:朗读过程中,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 3.师:经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分成了哪两个部分来写,分明是什么? 明确:一是描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而是记叙“我们”玩竹节人的经过。 4.师:刚才我们提及,下课

7、到上课时的这段经过,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文章。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我们下课时会做什么?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象。等会儿简单交流。 明确:突出下课的吵闹,活泼,上课的安静,紧张。 总结:这堂课,我们认识了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总结一下我们在这堂课中所学习的内容: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 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2.在文中挑选三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教师激情导入屏幕显示应掌握的字词,学生自主注音,释义,指名订正并巩固。学生将自己归纳概括的在班上交流,老师归纳总结。屏幕显示朗读要求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质疑释疑,明确答案。学生思考并概括、回答。利用时间人物,学习阅读方法学生理解领悟,试着表述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句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