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聊斋志异》导读解析

101****457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54MB
约59页
文档ID:93789644
《聊斋志异》导读解析_第1页
1/59

《聊斋志异》导读,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时 渔洋老人题,聊斋书屋,一、 蒲松龄生平和创作,1、蒲松龄生平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早有文名却屡试不第31岁在江苏宝应县衙做幕僚40岁起在同邑名人毕际有家为塾师71岁补为岁贡生四年后病逝蒲松龄科场蹭蹬使他体验了科举弊端,在《聊斋》中写出生动的应试士子形象 30多年农村教书生涯,使其有研习学问、搜集民间传说、写作聊斋故事的机会 一年幕僚生活使他在南方开阔眼界,有机会接触社会各层,为塑造官僚豪绅和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是他善用奇幻故事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蒲松龄的思想比较复杂:同情人民疾苦,不满现实,但对最高统治者存有幻想;讽刺科举制度,但始终不忘追求功名;有无神论思想,但又有因果报应和宿命论思想;赞扬“真情”,肯定爱情自由,又宣扬一夫多妻,提倡妇女忍辱顺从2、蒲松龄创作 : 蒲松龄除《聊斋》外还写诗1000多首,词500多首,文450 多篇,俚曲14首,戏曲3出及《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大多收入路大荒编《蒲松龄集》和蒲松龄纪念馆编《聊斋佚文辑注》中。

3、《聊斋》版本: 手稿本:残存4卷237篇 铸雪斋抄本:实存474篇 青柯亭本:凡16卷431篇乾隆31年刊刻 “三会本”: 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共12卷,491篇,为较完备版本二、作品思想内容:,(一)批判揭露黑暗现实: 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席方平》: 席方平到阴间为父伸冤,城隍、郡司、冥王层层贪赃枉法,使其有冤难申,使其深感:“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虽受尽种种折磨,但他却百折不挠,执著诉讼: “大冤未伸,寸心不死” 二郎神判词:“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幽明世界的丑恶,正是现实中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生动演绎《席方平》描写了冥府对一件冤狱的处理过 程借阴间写阳世,通过席方平到阴间代父伸 冤的曲折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府自上而 下的黑暗腐败和人民的含冤难伸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 宣德皇帝爱斗促织,成名一家遭遇惨痛 成名交不上促织被打得脓血淋漓 成名子弄跑促织投井自杀 异史氏曰:“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成名子魂化促织,却轻捷善斗 成名将魂化促织层层上交,龙颜大喜 抚军、县令、里胥备受奖赏 成名被破格拔为秀才 结局也颇具讽意二)对真诚男女之情的讴歌与赞颂:,《聊斋志异》还有多篇作品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歌颂纯真爱情的主题。

1、塑造了一批聪明、热情、勇敢与封建礼教相对立的青年妇女的形象 喜剧故事《婴宁》,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小翠》一任自己个性自由发展的、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妇女形象 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红玉》2、塑造了不少“情痴”、“情种”的男性形象 《阿宝》男主人公孙子楚 《鲁公女》男主人公中的张于旦3、提出了“知己之爱”的崭新的爱情观 《瑞云》名妓瑞云与贺生相恋瑞云绝俗, 不重财势;贺生钟情,忠于“知己” 篇中秀才盛赞:“天下唯有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连城》连城与乔生结为“知己”,生死相爱 他们因心灵相通而相爱,为了爱情,他们可以放弃生命,可以魂魄相从,生死相依,贫富不能成为其障碍,幽明不能成为其阻隔 ——美好,纯洁、高尚,就象诗一样,让人感动,神往可以说,《连城》是一曲生死之恋、知己之恋的颂歌二、作品思想内容:,(三)对科举制的抨击与批判: 1、批判科场黑暗,试官昏聩无知《贾奉雉》、 《司文郎》 2、刻划了知识分子受科举、八股文毒害的情状《叶生》、《王子安》,《司文郎》是一篇抨击科举、讽刺考官的佳作。

作者在故事中设置了王平子、余杭生、宋生、瞎和尚四个人物,着力写科场考试的前前后后通过几个读书人考试前后的经历,以极为辛辣的文笔嘲讽考官的昏聩字里行间亦流露出作者的愤懑不平在《叶生》中,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写了叶生的不幸遭遇 这篇浸透血和泪的控诉,实际包含着作者一生沦落的悲愤清人冯镇峦的评语说:“此篇即聊斋自传小作,故言之痛心”,(四)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美德和情操 蒲松龄虽然生活在黑暗腐朽的社会中,但他不仅看到生活中的污浊和罪恶,而且看到光明和希望在作品中,他热情地赞美和歌颂现实生活中人的种种优美品德,诸如反压迫的斗争精神、热情无私、助人为乐、诚实纯朴、勇敢机智、为官清廉等等五)抨击不良的世风恶习,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等带有训诫意义的作品《聊斋志异》中有不少作品,或借寓言形式,或直抒胸臆,抨击了当时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不良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给人以启示《画皮》王生被一女鬼迷惑吃尽苦头故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对于恶鬼,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除恶务尽对坏人慈悲,好人就要遭殃 《妖术》故事说明鬼怪虽然外貌狰狞,本质却很虚弱,只要敢和他斗,就能取得胜利 《贾儿》告诉人们,不但要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崂山道士》讽刺那些想学本事,又不肯付出艰苦劳动的人三、《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与艺术特色,一、《聊斋志异》的文体特色:形式上博采众长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意思是用唐传奇搜奇记逸,曲折腾挪的手法记述狐鬼神怪的故事;也就是说,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又仅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小说的主体是人间人事人情人态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二、《聊斋志异》的结构特色:,人以统事,单线结事《聊斋志异》的篇名或直接是人名,如《连城》、《青凤》、《席方平》、《胭脂》;或者一望也知是叙人的,如《贾儿》、《董生》、《某公》、《金陵女子》如此篇名,约有六、七成这本身就说明了《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受史传文学与唐宋以来的传奇小说极大的影响,是传记文言小说开头即出主人公姓名、籍贯,乃至性格接着便以小说的主人公为中心,围绕单一线索,直接进入情节,在重要作品,或者自己深有感慨的篇什,则在文后有“异史氏曰”,或表示写作用意,或表示作者的感喟。

三、《聊斋志异》的情节特色:引人入胜,简而多曲,变而近理简捷是《聊斋》进入叙事的重大特色,从不盘马弯弓,远套绕接,于是小说不枝不蔓,干净短小简”不等于“直”,不等于“平”;而是简而多曲,简中有变,变而近理;于是小说精悍、精彩,引人入胜 如《胭脂》四、《聊斋志异》的环境特色:诗情意境,亦真亦幻,表幻里真《聊斋志异》创设的环境特点就是天上泉下、异域他邦、梦乡仙境、狐鬼世界、精魅天地但是这一切,仅是故事的载体虽在“写狐写鬼”,却是“刺贪刺虐”狐鬼”是幻境,“贪虐”是真情 《聊斋》的典型环境,真化幻、幻化真,真幻莫辨,所以如此,正在于虽是幻境,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五、《聊斋志异》的人物特色:大胆奇异,丰采各具,群像环列《聊斋》是短篇小说的集子,每篇总有给人留下印象的人物,连缀起来,就是一个人物长廊这些人物属于不同的阶层,都带有广泛的典型性同是青年女子,青凤是谨慎而缠绵(《青凤》),婴宁是清纯而烂漫(《婴宁》),小谢是顽皮有憨态(《小谢》),连锁是瘦怯而忧郁(《连锁》)蒲松龄塑造人物的方法是抓住特点,使每一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成为塑造其形象的宝贵材料集中笔墨突出人物性格最主要的特征,反复强调,贯穿全篇,如《婴宁》:,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忍笑而立, ……女复笑,不可仰视 ……笑声始纵 ……犹浓笑不顾六、《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雅洁明畅,简练雅洁,灵活多样作为文言体的小说《聊斋》,比唐宋时期的古文辞平易一些,句子较短,务求达意,极少堆砌修饰根据行文需要,却又有灵活的变化例人物的地位身份不同,他们的对话也有雅、俗,庄、谐的区别文中书启、判状,则用骈偶,“异史氏曰”的文言则十分纯正,显得庄重典雅总之,《聊斋》的语言得体、形象而富于表现力如《王成》“呼妻出见,负败絮,菜色黯焉” 《书痴》郎玉柱 “见宾亲,不知温凉,三数语后,则诵声大作,客逡巡自去简练雅洁,灵活多样[清] 蒲松龄,促 织,《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主题思想,情节虽虚构,史料有依据? 明清笔记,“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情节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宫中爱玩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间交代了故事背景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官府逼迫,为捕捉促织受尽种种苦难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第四部分(第5/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大小官员均受促织恩荫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情节线索,第一段 征促织(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 捕促织(介绍主人公,故事的开端) 第三段 卜促织(志异,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四段 再捕促织(受启示,故事继续发展) 第五段 丧促织(曲折跌宕,故事继续发展) 第六段 三捕促织(又一波折,推动故事发展) 第七段 斗促织(斗而胜,进入高潮) 第八段 献促织(故事结局,以“喜剧”告终) 第九段 作者假异史氏之口,对成名的结局发表议论 征虫 捕虫 卜虫 再捕 丧虫 三捕 斗虫 献虫,二、围绕一只小虫,成名的心理活动由“惴惴”到“大喜”,由“大喜”到“失色 ”,又由“失色”到“惊喜”。

试作一点分析解答】 成名捕捉了一只小虫,自己感到沮丧,惴惴不安,担心“不中于款”,不能符合官府心意当村中少年要将驯养的“蟹壳青”强与他的小虫搏斗时,他是“蓄劣物终无顾念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当小虫角逐得胜,成名一反常态,变成 “大喜”此时,鸡来啄小虫,“成骇立愕呼”,“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当小虫又获胜时,“成益惊喜”统治者爱好“促织之戏”,把成名这样的老实人精神上折磨摧残至此!,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而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忽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刻划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联系——区区小虫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怒,悲,喜,,愁,惊,喜,,劣,喜,恐,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之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