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3782916 上传时间:2019-07-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3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200字读后感范文 公元前227年荆轲抵达秦国国都咸阳,并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引见,以谦卑的言辞求见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迎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敬献给秦王,在地图完全打开,图穷匕现之际,荆轲趁势抓住秦王的袍袖并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还未等到荆轲近身,秦王已经惊恐的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两个人绕着柱子奔跑,结果后来秦王拔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再追下去,便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结果却击中了铜柱。“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失败了,功亏一篑,可悲,可叹啊! 功亏一篑终究意味着失败,荆轲和燕国都为这次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死国灭!纵观全文,我看到的

2、是一份精心策划近乎完美的谋略与荆轲他志向意图明朗的侠义之举啊!究竟导致他功亏一篑的原因是什么呢?荆轲本有识人之明,认为秦武阳不是实施计划的适当人选,而因为太子丹的干预,这其中有着深深的无奈,荆轲最终放弃了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也便是荆轲的谋略在执行过程中暴露的缺点!由此看来,荆轲如果采取正确的决断,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秦王会必死无疑了吧!然而,历史是不能容许我来予以假设的,真实的历史残酷地说明了荆轲还是犯有严重的错误。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荆轲否认,在他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见许多非常崇高的精神。 首先,他十分忠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却能在

3、一个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以壮士的身份挺身而出,丝毫不为自己的性命着想,为了国家他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对他稍微失去了点耐心他就十分过意不去,甚至改变了他等朋友的计划。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荆轲如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也完全称得上是“士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侠肝义胆,他虽然谋略出现失误,但是十分有胆识:荆轲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时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场,他“心知去不归,徒有世后名”可是他依然义无反顾,为了自己的国家慷慨赴死,这样的侠肝义胆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吗? 壮士荆轲有一种像革命先烈一样的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他的舍身告诉我们,忠心为国,不畏

4、牺牲,乃英雄所为。虽然他的做法并不可取,可是他的精神应该为我们所称道!我们应该做一个像荆轲一样能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爱国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畔的这首悲壮的歌至今传唱不衰,荆轲作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颂扬。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都为文人们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文赋,都是以暴君来形容秦王,而肯定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然而从战国历史中政治成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东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前人误入失败的陷阱,可作为我们今天行事的前车之鉴;而前人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路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公

5、元前228年,秦将王剪破赵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在秦兵压境,燕国面临存亡之际,太子丹请荆轲商量计策。 荆轲出于回报太子丹知遇之恩,也为解除燕国的危机,愿意到秦国去谋刺秦王。 经过函封樊於期首级、求徐夫人匕首、令秦武阳为副等准备工作,太子丹在易水送别“终已不顾”的荆轲。 入秦见到秦王后,荆轲镇定自若。 当“图穷而匕现”,行刺的真相暴露时,他依旧无所畏惧,见机行事。 直到事败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在我眼中,荆轲是个英雄。 “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正是反映了荆轲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 在那种动荡的乱世,拿着一把匕首到深不可测的强大秦国去刺杀秦王,已经不是生死未卜的问题,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6、 但荆轲义无反顾的登上了通往秦国的道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无所畏惧的精神!也许有的人会说:“假如当时丹来找我,我也会去刺杀秦王。 ”也许吧,但你比得了燕之秦武阳吗?他十二岁就杀过人,见到秦王还“色怕振恐”呢!恐怕除了荆轲以外,你要去的话准得吓得屁滚尿流!在我眼中,荆轲还是英雄。 他入秦刺杀秦王,不仅为了报太子之恩,不仅为了报樊将军之仇,更是为了解除燕国的危机!为国捐躯,虽死犹生!这才是数千年来,人们歌颂他、称赞他的原因所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鹅毛,就看你怎么选择:是一生碌碌无为,还是叛国卖国,或是为国而万死不辞!是遗臭万年,还是流

7、芳百世?都是一万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当年荆轲“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便演出了一场男儿气概荡气回肠的千古悲剧;今天,假如美军大兵压境,江泽民让你“提一半自动步枪入不测之强美”,你会去吗?而只有荆轲才有这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 然而,荆轲毕竟还是荆轲,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思想,什么事情都具有双重性。 荆轲刺秦王毕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也是会死去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出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荆轲刺秦王,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不可抗拒的

8、历史洪流。 荆轲偶然是个英雄,荆轲必然是个英雄!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 事情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前六年。 当时,秦统一全国的趋势已定: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赢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以后,

9、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历代文士对荆轲刺秦王有这样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荆柯刺秦王是否真的是在逞匹夫之勇呢?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如上所述,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所以,肯定荆轲的人也更多。 第一个

10、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荆轲在高傲的秦王面前,毫无惧色,不危强暴、临危不惧、重情守诺可以称上勇士,而手下的秦武阳却被吓垮,让人鄙视,这种

11、刺杀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这次行动,如果刺杀成功,秦国人将愤怒地讨伐燕国,而作为弱国,燕国无还击之力;如果刺杀不成功,秦王将更加怨恨燕国,所以不管成败,都不会减缓秦军进攻的步伐。 纵观各国兴衰成败,不是靠一两个人能完成任务的,而是靠国家的综合实力,太子丹不去好好振兴燕国,却孤注一掷,靠刺客的个人行为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符历史潮流的。 当今社会综合实力体现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只有科技才能振兴中华!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荆轲刺秦王读后感最近我读了荆轲刺秦王,它主要讲述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及全过程始末,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荆轲刺杀秦王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回放,挥之不去,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公元前227

12、年荆轲抵达秦国国都咸阳,并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引见,以谦卑的言辞求见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迎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敬献给秦王,在地图完全打开,图穷匕现之际,荆轲趁势抓住秦王的袍袖并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 但是还未等到荆轲近身,秦王已经惊恐的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两个人绕着柱子奔跑,结果后来秦王拔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再追下去,便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结果却击中了铜柱。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荆轲失败了,功亏一篑,可悲,可叹啊!功亏一篑终究意味着失败,荆轲和燕国都为这次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死国灭!纵观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划近乎完美的谋略与荆轲他志

13、向意图明朗的侠义之举啊!究竟导致他功亏一篑的原因是什么呢?荆轲本有识人之明,认为秦武阳不是实施计划的适当人选,而因为太子丹的干预,最终放弃了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也便是荆轲的谋略上的缺点!由此看来,荆轲如果采取正确的决断,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秦王会必死无疑了吧!然而,历史是不能容许我来予以假设的,真实的历史残酷地说明了荆轲还是犯有严重的错误。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荆轲否认,在他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见许多非常崇高的精神。 首先,他十分忠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主人太子丹,读后感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却能在一个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以壮士的身份挺身而出,丝毫不为

14、自己的性命着想,为了国家他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对他稍微失去了点耐心他就十分过意不去,甚至改变了他等朋友的计划。 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 荆轲如此忠诚,也完全称得上是“士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侠肝义胆,他虽然谋略不行,但是十分有胆识:荆轲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时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场,他“心知去不归,徒有世后名”可是他依然义无反顾,为了自己的国家慷慨赴死,这样的侠肝义胆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吗?壮士荆轲有一种像革命先烈一样的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虽然他的做法并不可取,不值得我们学习。 可是他的精神应该为我们所称道!我们应该做一个像荆轲一样能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爱国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畔的这首悲壮的歌至今传唱不衰,荆轲作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颂扬。 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都为文人们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文赋,都是以暴君来形容秦王,而肯定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 然而从战国历史中政治成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东西。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