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725419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7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有两道大题,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一、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1.关于夏商西周的时代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金石并用,生产力相对落后B. 王位世袭制已经逐步确立C. 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 官学居主导地位,私学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生产力有了进步,但仍相对落后,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了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的青铜工具,到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A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夏商西周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B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先秦

2、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私学”的创立者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确定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顺序A. B. C. D. 【答案】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片的准确解读与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及图片信息分析,据图中“齐鲁宋周”可判断出应该是西周时期,都城在镐,图中是战国七雄,图中周的都城在洛邑,据“韩赵魏”可得出应该战国时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应该是春秋时期,据图中的“殷”,可判断应该是商超,据此分析正确的先后顺序为,故C项正确。3.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蓟国都于蓟城,

3、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蓟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 定期朝见周天子B. 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 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 周天子承认蓟国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蓟国都在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活命当时的蓟国与周天子存在血缘关系,属于分封制下关系,诸侯有世袭统治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4.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

4、案】A【解析】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5.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A. 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 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C. 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D. 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

5、的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不准堵塞水道;不准( 因别国灾荒而) 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延续,排除D项。6.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A. 主张立法为民B. 强调有法可依C. 关注法律实施D. 重视赏罚并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法”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故

6、A 项与主旨不符,排除;“国皆有法, 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是指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方法,从信息中可知,商鞅重视刑罚以及法律的作用,有法可依是对文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故 B 项错误,而C项的表达是正确的;根据材料中“刑重者, 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得出商鞅重视轻罪重罚,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名师点睛】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

7、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7.从下表中你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有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出土情况表出土地点各种材质生产工具的数量(件)其中铁农具的数量(件)辽宁抚顺7768山西长治3121湖南衡阳2117青铜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制工具的类型多种多样铁器使用的区域广阔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各种材质生产工具的数量(件)”、“

8、其中铁农具的数量(件)”等信息可知,铁农具之外还有其他材质的工具,青铜工具尚未退出历史舞台,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期铁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说明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项正确;表格中只是对铁农具的数量进行统计,不能体现其具体类型,项错误;依据铁器出土的地点可知,铁器的使用区域广泛,项正确。因此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下列主张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 “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

9、必明,令必行”【答案】D【解析】【详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体现的是法家与时俱进的主张,D项主张法治,属于法家观点,故答案为D项。A项是儒家主张,B项是道家主张,C项是墨家主张,均排除。9.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天子权力至上B. 官员胆小惧怕C. 皇位世袭罔替D. 百姓由富变贫【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等信息可得出玉玺的使用反映了皇帝制度下皇帝至上,皇帝独尊,不能僭越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

10、。B选项错误,玺印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为了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和独尊地位,与官员胆小惧怕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皇位继承问题;D选项错误,玺印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是受到政治权力的约束,与百姓的贫富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秦朝时期,今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应该是A. 燕王B. 广阳郡守C. 幽州牧D. 范阳节度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B符合秦朝制度内容。A属于分封诸侯,它符合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后来的明成祖朱棣。C出现于汉朝。D指的是节度使,它出现于唐朝中后期。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1、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例题: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上是由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建立封国,不存在州或郡的行政单位;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单位为郡、县;唐朝地方行政单位是道、州、县。根据地图,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单位有郡、有国,还有州的建制,说明这一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这一历史状况的只能是在西汉时期。本题难度不大,根据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只要知道西汉时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可选出正确答案。11.“(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修建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B

12、.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C. 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D.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驰道为秦始皇于公元前222年修筑的,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它是皇帝的专用车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驰道的修建东连燕、齐,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项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B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C项错误。点睛:B为误选项。秦朝驰道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目的是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统治,

13、加强中央集权。1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A. 旨在推动儒法融合B. 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C. 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 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答案】C【解析】“行同伦”是配合秦朝统一的行为规范的统一措施,C正确;A属于汉代思想特点;秦代主要是法家思想指导,B错误;D中皇权绝对权威说法错误。13.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

14、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答案】D【解析】材料“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反映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故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D正确;西汉初没有奉行儒学,故A错误;封诸侯王,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设中朝官,也与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无关,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与西汉初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这种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4.汉仪中记载: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

15、治所。所察六条。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诏,遵旧典,倍公问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由此可知刺史的作用是A. 掌握军政大权,是决策机构B. 分享丞相的行政权,处理政事C. 官位地位很高,有实际权力D. 协助皇帝监察地方,加强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的主要目的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汉时期的刺史具有监察职能,没有军政大权,也不是决策机构;B选项错误,汉代的刺史作为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不会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选项错误,西汉时期刺史地位较低,便于皇帝和中央控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从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