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717376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大一轮复习练习: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说明()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解析:选A。材料“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帝独尊,因此选A。2(2019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调研)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都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但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与此同时,他们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一现象主要说明西汉前期()A对血缘族群力量的依赖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C血缘亲疏决定政治稳定D

2、分封制取代郡县制成为主流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裁抑先帝所立宗藩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说明西汉前期主要还是利用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十分依赖血缘族群的力量,故A项正确。3(2019合肥高三调研)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出当时()A三省体制逐步形成B决策权、审议权分离C制度变革提高效率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解析:选C。结合材料可知,唐开元年间中书门下之下设的吏房、兵房等机构独立于六部之外,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4(2019博雅闻道高三全国联合质评)宋仁宗时,

3、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促使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B导致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C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D扭转了对边境的军事弱势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宋仁宗时出现了冗兵的状况,这会导致政府财政开支过大,促使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故A项正确;宋朝通过更戍法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而不会导致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故B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是在宋仁宗之后的皇帝宋神宗时,因而宋仁宗时期出现的状况与王安石变法的成果无关,故C项错误;宋朝时尽管冗兵,但推行强干弱枝政策,主要兵力用于充实中央禁军,所以尽管冗兵,但边境依然呈现军事弱势,故D项错

4、误。5(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模拟)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解析:选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且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这样使地方官员之间不熟悉,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故A项正确。6(2019许昌、平顶山高三联考)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5、解析:选D。“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这种结论既不能通过图表得出,又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贵族化与皇位继承的关系并没有在材料中提及,故B项错误;豪富家族并不能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贵族化倾向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急转直下,再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在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古代中国的贵族化趋势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故D项正确。7(2019黄冈高三质检)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D。“不许诸侯王招结

6、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是为了对诸侯王进行控制,削弱其影响力,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故A项错误;“设附益之法”没有涉及中央机构,也没有对宰相权力的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与地方风气无关,故C项错误;“限制诸侯王的活动”本质上讲是对威胁中央的地诸侯的限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8(2019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州数郡数县/侯国数西汉末131031 585东汉中叶131051 150西晋191731 232南北朝初期38313(加镇20)1 376南北朝末期275663约1 500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郡国制盛行C中央集权加

7、强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解析:选C。州郡县的制度设置,本身就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州郡县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信息,州郡县等的数量不断增加,表明通过对地方不断分割,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地方行政区划数量的增加,不能体现地方制度更替频繁,故D项错误。9(2019保定高三摸底)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B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C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D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解析:选B。材料中地方长

8、官称呼的变化,即秦汉地方长官是地方“主人”,而宋代地方长官只是代理中央管理地方,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故B项正确。10(2019重庆七校高三联考)赵翼的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始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两个现象:一是金朝设行省管理地方;二是元朝设行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这说明行省制度具有继承性,故C项正确。11(2019保定高三摸底)汉武帝时,刺史能够“周行

9、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时有诏书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A刺史的权力有扩大趋向B东汉时刺史失去监察职权C汉朝刺史的职权变化无常D刺史的监察对象为各级官员解析:选A。材料中东汉时“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反映出刺史的权力有扩大趋向,故A项正确;材料中东汉时刺史有领兵权,但不能据此推断刺史失去监察职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东汉时刺史增加领兵权,职权变化并非无常,故C项错误;刺史“周行郡国”,监察的对象是郡县官员,故D项错误。12(2019陕西百所名校高三质检)三国时期,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

10、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A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B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C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D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解析:选C。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是汉末天下大乱,中央和地方失去联系,且汉末察举制流弊严重,由地方推举人才的察举制无法实行,朝廷用人失去标准。曹魏率先实行九品中正制,重新去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一时吏治澄清,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2019太原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

11、”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钱宾四先生全集(1)根据材料

12、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解析:(1)据材料“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得出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据材料“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得出贵族政治的消失;据材料“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权臣)”得出权臣势力的削弱。(2)第一小问含义,从旧制度的打破及新制度的建立角度思考。第二小问原因,从贵族政治的弊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实行,统治者自身的需要等角度分析。(3)要一分为

13、二地评价“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任答两点即可)(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14(2019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

14、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

15、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解析 史实立足的是中国古代史,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据材料“隋创唐兴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可知,这种转变反映的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南北之争中,促进了制度的完善,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答案 示例一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