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695741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知识梳理】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文武全才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2、丰功伟绩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3、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

2、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思考: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2、原因和条件:(1)主观: (2)客观: 3、内容与措施:(1)政治方面完善制度: 制定律法: 知识链接:“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有一次,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严酷的法律。唐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

3、以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在民间选拔官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假冒的人,唐太宗打算按照已经发布的命令处死他们。兵部郎中戴胄劝阻说:“按照法律应该处以流放”。唐太宗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从而使我失去信誉吗?”戴胄说:“皇帝的命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下达的,而法律是国家公布的用来取信于天下的。陛下对欺诈之事很愤恨,因此要杀掉他们,当然也知道按照法律不可以这么做。如果用法律来衡量就可以忍己之小恨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信任”。唐太宗说:“你能这样执法

4、,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发展科举: 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 , ; ;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3、贞观盛世贞观政要记载 的景象,其间虽有溢美之辞,但却大体上反映了贞观年间 的社会蓝图。课中

5、思考题:请对照贞观之治的崭新气象,探究唐太宗一系列举措的影响。提示: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知人善任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2、兼听纳谏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

6、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3、民族和谐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4、对外开放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

7、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 5、评价唐太宗提示: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评价:一、归纳法,总结其政治活动,根据各项政治活动逐项评价;二、两点论,分别指出积极贡献和不足,再得出结论。既要反对英雄史观,不过分地突出唐太宗的个人作用,也不能忽略英雄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同时还要与别的帝王相比并体现出他杰出的个人才能和重大历史贡献。【提高升华】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

8、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2、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说:“安事劳民。”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原浪费人力物力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属唐中央4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 ) A中国的对外交

9、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 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5唐朝与朝鲜的交往同唐朝与印度的交往相比,共同点主要是( )A. 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 B. 贸易往来频繁C. 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 D. 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6.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7、归纳和概括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出现的

10、原因和特点,正确看待历史上出现的“治世”和“盛世”现象。 8、阅读与思考9、自我测评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提示:首先要理解材料本身所给的观点:大唐盛世的出现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不是个人的作用,唐太宗只是中等人才,作用有限。此观点基本上是对的,但也有偏颇之处,主要是对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肯定不够。应从“时会”(即时势造英雄)和“人力”(即个人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两个方面云分析。【课堂小结】贞观之治总结教训 长治久安选官任贤 大度纳谏 节俭自律 厉行法制 民族关系 和睦相处 对外交流 盛唐气象唐太宗千秋功业 后人评说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反躬自省 一代名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