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694577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联盟]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联盟]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联盟]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联盟]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联盟]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联盟]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联盟]辽宁省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

2、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

3、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

4、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

5、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秦王朝修建阿

6、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源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西方,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

7、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后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8、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注】,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

9、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书法B.因徙居华阴,欲求

10、之 因:于是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描摹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同一类的人5下列各句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B.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的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加以完备,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为生员、举人、贡士、进士.C.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释是古印度释迦摩尼创立的佛教,又称释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和南华经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D.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

11、优秀的散文著作,就是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国语战国策等,后者包括左传论语庄子等.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B. 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所以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7翻译下列句子.(10分)后振得罪南窜,遨徒

12、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5分)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释】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襄水,古属楚国.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6分) (三)名

13、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表达出琵琶女感慨身世飘零的哀伤;李商隐锦瑟中的“_,_”,抒发出诗人对梦境虽好却难再、往事如烟的感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流露出词人对生命短暂、功业未成的感伤.:网ZXXK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网ZXXK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

14、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

15、,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