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约束优化方法第06课-1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3693805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设计约束优化方法第06课-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优化设计约束优化方法第06课-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优化设计约束优化方法第06课-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优化设计约束优化方法第06课-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优化设计约束优化方法第06课-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设计约束优化方法第06课-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设计约束优化方法第06课-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约束优化方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随机方向法,第三节 复合形法,第四节 可行方向法,第五节 惩罚函数法,根据约束条件的不同,优化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数学模型分别为: 1、不等式约束优化问题(IP型),第一节 约束优化方法概述,2、等式约束优化问题(EP型),3、一般约束优化问题(GP型),求解上述模型的方法即约束优化方法。 包括直接解法、间接解法,1、适用条件 仅含不等式约束的问题,即IP问题。 2、直接解法的基本思路 在约束条件所限制的可行域内直接求解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即选取初始点、确定搜索方向及适当步长进行搜索,得到一个使目标函数下降的新点;反复进行,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即:

2、,一、约束优化问题的直接解法,每次产生的迭代点必须满足可行性与适用性两个条件。 可行性:迭代点必须在约束条件所限制的可行域内,即满足 gu(x) 0, u=1,2,p 适用性:当前迭代点的目标函数值较前一点是下降的,即满足 F(xk+1)F(xk),步长,可行搜索方向,前述可行搜索方向的产生办法取决于各种算法,约束坐标轮换法、复合形法、可行方向法、广义简约梯度法等。,3、采用直接解法的有关算法,4、直接解法的特点 (1)每次迭代均能获得一个更好的点; (2)若为凸规划(凸目标函数、凸可行域),则可保证获得全域最优,否则为局部最优解; 取不同的初始点分别计算以便获得多个局部最优解,再从中选优;

3、(3)可行域有界、非空集,且目标函数有定义。,二、约束优化问题的间接解法,1、适用条件 该方法可以求解等式约束优化问题(EP)和一般约束优化问题(GP)。 2、基本思路 将约束优化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改变,将约束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再采用无约束优化方法进行求解。 如将最具一般形式的GP问题转化为:,转换后的新目标函数,加权因子,约束函数经加权处理后构成的复合函数或泛函,3、求解过程,对构成的新目标函数进行无约束优化求解;然后改变加权因子,可以不断调整设计点,使其逐步逼近约束边界,从而间接地获得原约束问题的最优解。,4、相关算法 如惩罚函数法、增广乘子法等。,5、间接法的特点 (1)

4、算法日益成熟、可靠; (2)可以有效处理等式约束问题; (3)加权因子的选取困难; 其选择影响收敛速度、计算精度及计算的成败。,第二节 随机方向法,基本思路 利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所构成的随机方向进行搜索,产生的新点必须在可行域内,即满足直接法的特性。 优点 对目标函数的性态无特殊要求; 收敛速度较快,是求解小型机械优化问题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随机方向法,是约束最优化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直接求解方法。它和随机梯度法等都属于约束随机法。,在约束可行域S内选取一个初始点X(0),在不破坏约束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步长,沿X(0)点周围几个不同的方向(以某种形式产生的随机方向)进行若干次探索,并计算各方向

5、上等距离(步长 )点的函数值,找出其中的最小值f(X(l)及点X(l)。 若f(X(l))f(X(0)),则继续沿方向(X(l)-X(0))以适当的步长向前跨步,得到新点X(1),若f(X(1))老f(X(l)),则将新的起点移至X(1) ,重复前面过程。 否则应缩短步长,直至取得约束好点。如此循环下去。当迭代的步长已经很小时,则表明已经逼近约束最优点。达到计算精度要求时,即可结束迭代计算。 随机方向探索法的一般迭代计算公式为: X(k+1)=X(k)+d(k) (k=0,1,2,) 式中为步长,d(k) 为第k次迭代的可行搜索方向。 可行搜索方向产生的条件 ,一、基本原理,d,二、算法技术,

6、1、随机数的产生 可以利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的随机函数,也可利用随机数的数学模型自行产生。 2、初始点的选择 无法人工给出初始点时,可以用随机选择的方法得到。 (1)产生一个随机点,3、随机搜索方向的产生 即从k( kn)个随机方向中选择一个较好的方向。 ,(2)判断点x可行否,不可行则重新产生。,01之间的随机数,维数,(3)去除k个点中的非可行点,选出目标函数值最小的点xL。 (4)比较xL和x0,若f(xL)f(x0),则二者连线为搜索方向;否则,缩小0 ,至(1)重新开始,反复进行直到成功。若0太小(10-6),则x0为局部低点,更换初始点再从头开始。,随机搜索方向的产生,(1)产生伪随机

7、数rij(i=1,2,n;j=1,2,k),并构成单位随机矢量ej,即:,(2)取试验步长0,计算k个随机点, ,4、搜索步长的确定 d确定后,x0xL,采加速步长(如每次增30%)搜索,即 =,5、收敛条件 若获得新点x,与前一点x0的关系满足,则迭代终止。,三、计算步骤及框图,计算实例,四、随机方向法 计算实例,求约束优化问题,s.t.,解: 可获得最优解 x*=(-0.0027, -3.0)T f(x*)=-3,复合形法是求解约束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直接方法。来源于用于求解无约束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单形替换法,是单形替换法在约束优化问题中的发展。 在求解无约束问题的单形替换法中,不

8、需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而是靠选取单纯形的顶点并比较各顶点处目标函数值的大小,来寻找下一步的探索方向的。 复合形法中,上述原理与单形替换法相同。只是,复合形各顶点的选择和替换,不仅要满足目标函数值的下降,还应当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第三节 复合形法,一、复合形法的基本思想,在可行域内构造一个具有k个顶点的初始复合形。,对该复合形各顶点的目标函数值进行比较,去掉目标函数值最大的顶点(称最坏点),然后按一定法则求出目标函数值下降的可行的新点,并用此点代替最坏点,构成新的复合形,复合形就向最优点移动一步,直至逼近最优点。,1、复合形的顶点数目 k通常取 n+1k2n 2、初始复合形的产生办法 可以有多

9、种方法完成初始复合形的产生。 (1)由设计者确定k个可行点构成初始复合形 用于维数较低的小型优化问题。 (2)由设计者指定一个可行点,其余用随机法产生 即随机产生剩余的k-1顶点,对于在非可行域外的点则可将其往可行点靠拢,即调入可行域内。 (3)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初始复合形的全部顶点 先随机产生一个可行点,再象(2)那样产生剩余的k-1个随机点,然后再把其中的非可行点逐一调入可行域内。,二、初始复合形的形成,(1)产生一个随机点 xi= ai +i (bi - ai) i=1, 2, ., n i为(0,1)区间内产生的均匀分布的随机数,依据上式产生点X (1) =x1, x2, ,xnT 。,

10、3、生成可行点,(2)产生其余k-1个顶点 (3)位置重新排列 将产生的k个随机点进行判断是否在可行域内,重新排列,将可行点依次排在前面。 (3)将非可行点调入可行域 如有q个顶点X (1)、X (2)、X (q)是可行点,其它k-q个为非可行点。 对X (q+1),将其调入可行域的步骤 ,这个新点X(q+1)实际就是Xc与原X(q+1)两点连线的中点,如图。若新的X(q+1)点仍为非可行点,按上式再产生X(q+1),使它更向Xc靠拢,最终使其成为可行点。,按照这个方法,同样使X (q+2)、X (q+3)、X (K)都变为可行点,这k个点就构成了初始复合形。,a)计算q个点集的中心X c;

11、b)将第q+1点朝着点Xc的方向移动,按下式产生新的X (q+1),即: X(q+1)= Xc + 0.5 (X(q+1) - Xc),将非可行点调入可行域,主要搜索方法有三个: 反射; 收缩; 压缩。,在可行域内生成了初始复合形后,可采用不同的搜索方法来改变其形状,使复合形逐步向约束最有点趋近。,三、复合形法的搜索方法,(2)计算除xH外其余各顶点的中心xc,即,分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最好点xL、最坏点xH和次坏点xG,即,1、反射,(3)计算反射点xR,即,其中,是反射系数,一般, .,不可行,则将缩至0.7倍,重新反射,直到f(xR)f(xH)为止。,可行,则进一步比较:若f(xR

12、)f(xH),则用xR取代xH,完成一次迭代。若f(xR) f(xH),则将缩至0.7倍,重新反射,直到f(xR)f(xH)为止。,(4)判别反射点的位置,即,反射成功的条件为,若xR下降较多,如f(xR)f(xC),则可采用扩张的方法继续向前移动,可能找到更好的点xE。,若xE可行且f(xE)f(xR),则扩张成功,用xE取代xR,可构成新的复合形;否则放弃。,扩张系数=1,其中,收缩系数=0.7 若f(xK)f(xH),则收缩成功,可用xK取代xH,构成新的复合形。,当在中心点xC外找不到好的反射点,可以在xC以内找,即,2、收缩,若某顶点压缩后在可行域外,可将其继续向xL靠拢,直到其回到

13、可行域。,若上述方法均无效,可让复合形各顶点向xL靠拢,即压缩复合形。,3、压缩,1、确定k值,产生初始复合形; 2、比较各顶点,排序; 3、计算除xH外的中心点xC。若可行,则继续,否则则重新确定设计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即a=xL,b=xC,转而重新构造初始复合形;,4、反射,反复反射,直至成功。 5、收敛条件,四、复合形法的迭代步骤,只含反射功能的复合形法迭代步骤为:,若满足,则输出xL。否则,至步骤2继续。,复合形法程序框图,1、复合形法是求解约束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一种直接方法,仅通过选取各顶点并比较各点处函数值的大小,就可寻找下一步的探索方向。 但复合形各顶点的选择和替换,不仅要满足目标

14、函数值下降的要求,还应当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 2、复合形法适用于仅含不等式约束的问题。,五、复合形法的方法特点,复合形法例题,经检验,这四点均满足约束条件。,复合形法例题,解: (1)复合形顶点数为k=2n=4,给定初始反射系数 =1.3和允许误差。 (2)用任选点法确定复合形的4个顶点:,(4)除最坏点以外,其余各顶点的中心为: X(c)= (X(2)+X(3)+X(4)/3 = 2 4.63T 经检验, X(c) 满足约束条件,为可行点。,(5)求反射点,即: X(r) = X(c) + (X(c) - X(b) = 3.3 3.499T 经检验, X(r) 满足约束条件,为可行点。,(6

15、)反射点的函数值f(X(r) = 24.59。经比较可见,反射点好于最坏点。于是以X(r) 代替X(b),并和原复合形中的顶点X(2), X(3), X(4)构成新的复合形。 新复合形顶点为:,X(1) = 3 3.499T X(2) = 1 4T X(3) = 2 6.4T X(4) = 3 3.5T,第一次迭代结束。经判别,不符合收敛条件,则进入第二次迭代。,第二次迭代开始时,各顶点的函数值为: f(X(1) = 24.59 f(X(2) =47 f(X(3) =46.56 f(X(4) =26.75,可知最坏点为X(b)= X(2),最好点为X(g)=X(1)。除X(b)之外,其余各顶点的中心点为X(c) = 2.77 4.46T,经检验X(c)为可行点。在X(b) 和X(c)的连线上求得反射点为X(r)=5.07 5.06 T,经检验X(r)为可行点。,所以,用X(r)代替X(b) ,并与X(1) , X(3) , X(4)重新构成复合形。若仍不满足收敛准则,则进入第三次迭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