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生理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668013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觉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听觉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听觉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听觉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听觉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听觉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觉生理(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听 觉,一、听觉器官 (一)外耳 耳 廓集音、方向 外耳道传音、扩音,(二)中耳 1.结构 鼓 膜 听骨链 鼓 室 咽鼓管,2.功能 鼓膜和听骨链 传音 特点:增压效应 压强增大 振动减小,鼓膜、前庭窗膜面积之比 171 听骨链杠杆长、短臂之比 1.31 171.322,听小肌 保护作用,强音,鼓膜张肌收缩拉紧鼓膜 镫 骨 肌收缩固定镫骨,鼓膜、听骨链 振动幅度,保护鼓膜和内耳 感音装置,咽鼓管: 吞咽/哈欠/喷嚏 腭帆张肌等收缩 管口开放 平衡鼓膜两侧的气压 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三)耳蜗 1.结构,三 个 腔:前庭阶、鼓阶、蜗管 分 隔 膜

2、:前庭膜、基底膜 感音装置:柯蒂器 感受细胞:毛细细胞 传入神经:听神经,2.声波在耳蜗中的传播 过 程:,特点:振动始于蜗底部基底膜,以行波方 式沿向蜗顶部传播; 行波传播时振幅逐渐增大,达最大 振幅迅速衰减消失; 低频声波引起的行波传播远,最大 振幅靠近蜗顶 部;高频声波 引起的行波传 播近,最大振 幅靠近蜗底部,3.耳蜗的换能作用 感音装置:柯蒂器 感受细胞:毛细细胞 传入神经:听神经,(1)振动能量传递到毛细胞的的方式: 基底膜振动 内淋巴压力改变 盖膜与毛细胞间 剪切运动 游离短纤毛弯曲 剪切力 与盖膜接触的 纤毛弯曲,(2)毛细胞换能机械-电换能,传入纤维:90% 95%与内毛细胞

3、联系 5% 10%与外毛细胞联系,感受器电位,过程: 纤毛向长毛侧弯曲 顶部机械门控K+通道开放,内淋巴液K+内流 毛细胞去极化 侧膜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底膜释放递质 侧膜Ca2+依赖性K+通道开放 听N末梢去极化 听N动作电位 K+外流,膜电位恢复,纤毛向短毛侧弯曲,毛细胞超极化,(3)外毛细胞的电-机械换能 外毛细胞的收缩: *结构基础:外毛细胞的纤毛、表皮板 及细胞膜中含收缩蛋白 *表现:兴奋时发生主动性舒缩运动 去极化时长度缩短(15nm/1mV) 超极化时细胞伸长(2nm/1mV) *意义:基底膜运动实现反馈性调制作用,*调控机制:,基底膜-盖膜,内毛细胞,DC机械,A

4、C机械,换能,换能,中枢,外毛细胞,输入,+,+/-,* 耳声发射: 过程:受到声刺激后外毛细胞发生收 缩和舒张,这种机械运动通过 基底膜、内淋巴液、卵圆窗膜 反相传导到镫骨底板再通过中 耳听骨链及鼓膜向外耳发射 意义:与基底膜盖膜输入相加,改变 瞬间输入的大小,4.耳蜗电位 (1)耳蜗内电位(EP):+ 80 mV (2)毛细胞电位:-70 80 mV (以鼓阶外淋巴为参考0电位),特点: 毛细胞与内淋 巴的电位差为 160mV,(3)耳蜗微音电位(CM) 概念:耳蜗受声音刺激时,耳蜗及其附 近结构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特点:交流性质; 电变化与声刺激的声学波形一致; 在一定范围内振幅随声压的

5、增大 而增大; 潜伏期极短(0.1ms); 无不应期; 不易疲劳与适应,(4)总和电位(SP) 概念:内毛细胞感受器电位中的DC成 分在细胞外记录的表现形式。 特点:直流性质; 无不应期和潜伏期; 不易疲劳与适应; 对缺氧、损伤、及外淋巴液中离 子成分的改变抵抗力较强; 与声压的均方值成比例关系,(5)听神经动作电位 * 复合听神经动作电位: 波幅取决于:声音强度 放电纤维的数量 放电同步化程度 * 单根听神经纤维动作电位: 主要特征:放电频率随声强增加而增 大每一纤维的最佳反应频 率取决于最大振幅行波的 位置 意义:通过编码作用传递听觉信息,* 听神经编码及声音分析 概念:神经冲动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神 经纤维中的传输称为编码。 形式:时间构型:在同一纤维上按时间 程序进行不同组合。 空间构型:在一组神经纤维中按 空间排列组合。 声音频率分析及编码:部位编码 频率编码,:,(一)听觉传导通路 (二)听觉中枢细胞的音频区域定位 (三)听觉中枢细胞功能活动,二、听觉中枢生理,1.试述NO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2.试述耳蜗的换能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