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上传人:aig****42 文档编号:936672 上传时间:2017-05-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1.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2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3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变化及在不同时期城市职能的变化4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一、商业的发展1商朝时期: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2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3春秋战国。(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私商成为商人主体。(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4隋唐时期。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

2、源网- 2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2)表现: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5宋元时期。(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2)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6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白银广泛使用。(3)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晋商、闽商等。【温馨提示】隋唐时期推动商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提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应用提升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贸

3、易逐渐发展起来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集镇和夜市的兴盛ABC D解析: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西汉时期,出现在明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清时期,发生在宋朝以后,故正确的顺序是。二、城市的繁荣1地位:城市是社会的中心,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功能和格局发生变化。2表现。(1)阶段特征显著。自周秦迄唐代。a县治以上城市设市,并与民居隔开。b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c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宋代。a打破坊市界限,形成街市。b打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c官府不再直接监控商业活动。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空前繁荣。(2)商业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海上贸

4、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杭州等兴起。明清时期:除保留南北两京大都会之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如江南地区,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温馨提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应用提升2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符合当时“樊楼”情形的是(D)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D设有“瓦子” ,服务直至深夜解析:依据题意“樊楼”情形出现在宋代,

5、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叶,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京剧出现在乾隆年间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娱乐场所“瓦子”出现,故 D 项正确。三、重农抑商1.产生原因。(1)商业的 不稳定性 及商人流动性大。(2)与统治者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发展历程。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

6、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表现。a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盘剥。b禁止民间 对外贸易。后果。a并未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b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 的成长,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温馨提示】自然经济与重农抑商的关系及影响。提示:应用提升3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6 -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C)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D小农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

7、,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现象。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因此 A 项正确。“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为商人提供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B 项错误。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7 -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

8、2 “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 )亦不得仕宦为官”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C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禁止经商的政策C歧视商人的政策 D打击商业的政策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限制和歧视商人的政策而不是禁止经商政策。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这主要是因为(D )A古代中国交通落后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落后C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D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中国古代交通、农业和手工业落后,表述并不正确,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是比较先进的,在古代有水路等,交通也很发达,故 A、B 、C 三项错误; “

9、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说明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受到束缚,故 D 项正确。4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8 -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 “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这反映出(C)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解析:雇佣关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名门望族对工商业的态度表明纲常礼教有所松动,故 B 项错误;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允许选择工商业来经营家

10、业,商业成为“民家常业” ,这表明古代中国传统的轻视商业、贬低商人的观念发生改变,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耕经济的衰退,故 D 项错误。5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D)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解析:材料中的“一品官,二品贾” “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都反映出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9 -6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道:

11、“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 ”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A BC D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故排除含的选项。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B)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0 -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 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