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635355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生物反应器中的物质传递,微生物反应过程传质的几种水平,胞内传质 细胞膜胞外传质 超细胞传质,对于需氧的微生物反应,还存在一个氧从气相通过扩散进入液相,进而又经扩散进入絮凝体内部供给细胞进行呼吸的传递过程,氧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的传递阻力, 氧从气相主体扩散到气液界面的阻力 通过气液界面的阻力 通过气泡外测的滞流液膜,到达液相主体的阻力 液相主体中的传递阻力 通过细胞或细胞团外的滞流液膜,到达细胞团与液体界面的阻力 通过液体与细胞团之间界面的阻力 细胞团内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介质中的扩散阻力 进入细胞的阻力,项属供氧方面的阻力;项为耗氧方面的阻力。当单个细胞以游离状态悬浮于液体中时第项阻力消失

2、,1.微生物的氧消耗速度与氧的需求,溶解氧 气相中氧分压的影响服从亨利定律 (Henrys law),氧的消耗速度,氧比消耗速度(呼吸速度)的关系式为 如果 如果碳源消耗于菌体、水和CO2外,不生成代谢产物,则 因此,氧消耗速度 为,2.气体吸收,气体吸收是气相成分单向往液相扩散溶解的物质传递过程。 物质传递速度的机理,主要模型有根据Whiteman建议的稳定模型(1923年提出)与Higbie提供的不稳定模型(1935年提出),前者以双膜学说(two-film theory)。,稳定模型,三种假定: 1. 在气、液两相的主流内,溶解气体主要通过对流传递,可是沿着气液界面的气、液两侧各存在着层

3、流薄膜,溶质气体只靠分子扩散在两界膜内移动。 2溶解气体在两界膜内的浓度分布与时间无关(稳定状态)。 3在界面处,气相中的分压与液相中的浓度之间常常达到平衡,在那里完全不存在物质传递的阻力。,通过气膜的传氧推动力为,继续通过液膜时推动力为。在稳定传质过程中,通过两膜的传氧速率应相等. 此pi式中和ci均无法测量,故此式无实用价值。为了实用,应将不可测量的参数改写成与之有函数关系并且可以测量的其它参数。,用总传质系数代替分传质系数,用总的传质推动力代替分推动力,把上式改写为:,总传质系数 分别与膜传质系数 的关系为 对于氧的难溶于水来说,H很小,气膜传递阻力 与液膜传递阻力相比可忽略,即,因此,

4、不稳定模型,这个模型是指气体不稳定地被吸收到不紊乱的液体(即静止或层流流动的液体)中的情况。如果含有某一溶解气体的气相与某液体相接触时,则液侧界面近傍的浓度分布随时间变化,不成为稳定状态。若只考虑不稳定分子扩散的吸收,则在时间内平均吸收速率可用下式表示:,影响 的因子,需氧微生物反应器的性能,用体积系数表示,体积系数高的设备性能好,体积溶氧系数的测定方法,亚硫酸盐氧化法 极谱法 氧的物料衡算法 溶氧电极法,应用溶氧电极测定,通气搅拌系统的体积传氧系数 为溶解氧积累,测定的三个用途,1对生物反应器的传氧性能进行测定,以便选择最佳条件进行操作,并对其进行评价。 2对发酵过程传氧性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判断发酵过程的供氧情况。 3为通风罐的研究过程找出设备参数(如),操作变数(如N搅拌器转数 Q通风量)与的关系,以便进行运用发酵罐的放大和合理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