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93608527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篇学习摆脱贫困有感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习近平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回国之际,友人问他,你到中国丢失了什么?他回答:什么也没丢,就是留下了一颗心。我也有同样的心情,人虽然即将离开闽东,但我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离开以后,我会时常牵挂、关注着闽东的工作,积极为闽东的发展进言献计。闽东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带来无比的喜悦和欣慰。”在他离开闽东到福州赴任时,人民日报恰有一篇报道闽东脱离贫困线。习近平说:“有友人欣喜打电话告我此讯,我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我深知,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相距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脱离贫困线只能说是起

2、步;同时,我也坚信,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闽东跨越了这一条贫困线,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在一篇题为宁德岁月:地委大院的旧时光的文章里报道,“杨奕周之女杨世凤回忆,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在浙江、上海任职,习近平多次通过秘书打电话到家里,询问下党乡脱贫发展情况,关心老杨的家庭状况。”“*年9月5日,习近平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身份到宁德,这也是他离开后的第一次回福建。见到当年的下属兼好友邢常葆,习近平呵呵笑言:阿宝会煮菜!时光荏苒,显然他对宁德老地委大院的那段时光记忆犹新。”“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第二次回福建时,政务繁多,他依然把过去共事过的人的名单

3、交给办公厅,让办公厅的人打电话问候。”在习近平的心里,闽东是一片饱含深情的土地,闽东有一批兢兢业业的干部,有可爱可敬的人民。闽东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对闽东的发展是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的。乡愁,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中。开篇弱鸟如何先飞里,习近平讲道:“我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协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九个县,还顺带走了毗邻的浙江温州、苍南、乐清等地。大家边走边调查、思考、研究,思绪始终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他找到了答案,用实际行动给闽东人民一个肯定的答复。在干部的基本功里,他掷地有声地回答:“领导的

4、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树立起来。领导的水平从哪里来?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这些话今天读来,仍铮铮作响。“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查其疾苦。”“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列宁曾经深刻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毛泽东同志高

5、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庄严而伟大的号召,并把它作为我党的唯一宗旨写进党章。”“周恩来同志早在50年前就告诫过全党:不怕战争失利,最怕战争失了人心!失掉民众,这是万劫不复的。”习近平说:“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习近平这里得到了有力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说:“为群众办实事是多方面的。下基层为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办实事;到农村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搞好形势教育,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疑虑,是办实事;帮助基层加强党的

6、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办实事;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样是办实事。”正是在办实事的探索和实践中,习近平总结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也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创新之举。乡愁,在国家和民族的复兴里。闻着书香一路走来,看到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看到了闽东之光、畲族民俗;看到了经济大合唱、飞洋过海的艺术;看到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大农业发展布局;看到了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地委大院殷殷嘱托;看到了“滴水穿石”的恒心、雷厉风行的勇气;看到了

7、“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使命,也看到了“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的情怀;看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者、也看到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者;看到了“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人民观,也看到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廉政观;看到了哲学之美、也看到了赤子之心;看到了闽东的冬天、也看到了闽东的春天。掩卷细思,又仿佛看了梁家河黄土地上的秋收、正定县大刀阔斧的改革;仿佛看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部署;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国总书记在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

8、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项南在摆脱贫困的序言中写到:“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小册子大手笔,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万字。习近平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理念、观点和方法,虽主旨是经济建设,但论及的问题涵盖方方面面。习近平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意识;也不

9、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思想跃然纸上。习近平在跋中说: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他还说:“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更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未来也只是今天的未来。”*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

10、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现在,中国的贫困人口正以每年1200万的速度在减少。我们在习近平提到的今天看到了未来,也在未来找到了今天。学习摆脱贫困有感摆脱贫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输血”不“造血”, 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

11、的必由之路。这是本书深入论述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书中,习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社会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有相关的社会条件支撑;另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才能为摆脱贫困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基本的是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书中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要协调统一。在部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习近平同志高度强调引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

12、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经济的不发达,决不能成为不办科技教育的理由”,“我们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办教育”。作者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作者还前瞻性地强调,脱贫致富既意味着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从物质匮乏约束中解放出

13、来,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推动价值重塑,把人们从物质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在双重意义上克服人的物化现象。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但是,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而导致人们“头脑中的贫困”,即精神贫困。而对精神贫困,他又具体区分了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思想贫困”,就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14、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信念贫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缺乏向上的志气和行动的勇气,“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信念贫困三者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从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精神贫困,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

15、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尤其是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承担起中华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 学习摆脱贫困有感摆脱贫困一书,展示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工作期间,为带领闽东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带头开展“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即“四下基层”的生动情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四下基层”,革命老区才能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

16、斗目标。坚持“四下基层”,主旨是为了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确定了甩掉“贫困”帽、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他说,摆脱贫困一书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大智慧。开展“四下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四下基层”,是要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就能有效地把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