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系列讲座之十: 认知疗法.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525910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系列讲座之十: 认知疗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心理咨询系列讲座之十: 认知疗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心理咨询系列讲座之十: 认知疗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心理咨询系列讲座之十: 认知疗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心理咨询系列讲座之十: 认知疗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系列讲座之十: 认知疗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系列讲座之十: 认知疗法.ppt(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 知 疗 法,心理咨询系列讲座(十),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谁都会有不良的情绪体验:忧愁、悲伤、烦闷、痛苦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会产生这些消极的情绪呢?,遇到不好的事; 处于不好的环境; 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运气不佳; ,真的是客观上造成的吗?,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古 诗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叶剑英,面对同一件事,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感受?,事件没有变 情绪却会随着人们对事件的认识的改变而变化,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人非为事物所扰,乃为其观而自扰之。,认知疗法的治疗原理,改变认知,改善情绪,消除症状,

2、本讲内容提要,认知疗法概述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 认知疗法的操作程序 认知疗法的治疗技术,一、认知疗法概述,什么是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一般治疗原理及过程 认知疗法的适应症,(一)什么是认知疗法,1、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对自己和对环境的看法及信念系统。 认知类型:客观和主观;积极和消极;理性和非理性。 2、什么是认知疗法 定义: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 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与当

3、事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当事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当事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3、认知疗法的特点 原理明了,容易掌握 操作性强 短程,适应范围广 主动、定式、限时,强调此时此地 治疗目标清楚,达到目标的过程有良好定义 接受实验评估 平等协作的医患关系 家庭作业的大量采用,4、常用方法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二)认知疗法一般治疗原理及过程,1、认知疗法一般治疗原理 第一: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 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

4、事件的解释。 第二: 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一个关键。 第三: 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矫正,患者的情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改善。,2、认知疗法一般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三)认

5、知疗法的适应症,认知治疗对道德颓废、堕落,罪恶感和害羞症状较有效。 对于情感性或焦虑性或人格疾患(反社会性、边缘性、做作性、自恋性人格疾患)并存的当事人,较常使用认知治疗法治疗。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二、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 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理论,(一)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贝克,l946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1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后任

6、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识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1、贝克的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贝克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主要是在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这种错误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比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或者不能适当地区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别等等。他进一步提出,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2、贝克的“认知歪曲形式”,(1)任意的推论在缺乏充分的证据或证据不够客观和现实时

7、,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便作出草率的结论。 (2)过分概括化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价值等整体自我品质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具体事件出发作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3)选择性概括只依据个别、片面的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要么是全对,要么是全错,把生活看成是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彩。 (5)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要么过分夸大,要么过分缩小客观事件的实际结果。,3、认知治疗的重点,贝克强调,认知治疗对心理障碍的治疗重点应在于减轻或消除那些功能失调的活动,并帮助求助者建立适应性的功能;鼓励求助者对导

8、致障碍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以及情感,动机等内部因素进行自我监察。,(二)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雷米生于1913年,193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43年,雷米在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指导下,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至l978年在弗罗里达大学进行心理学教学与研究。从1978年开始,他开设了私人诊所,从事认知治疗的研究与实践。由于受到罗杰斯的影响,雷米一直把自我概念作为他研究的中心问题。他的对认知治疗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是:自我的错误理解:认知治疗与错误观念的假设。 雷米的理论与贝克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但如果

9、说贝克理论所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那么雷米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1、雷米的“认知错误观念”,错误观念主要指个体对自我的不正确或不适当的评价,也就是指错误的自我概念。雷米认为,这些错误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个错误观念的群集都对应着某一类情绪障碍。例如,与抑郁情绪有关的群集有:“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没希望的”,“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我都是毫无价值的”,“我永远都是孤立无援的”或“我永远不会受人重视”,“我无法从事正常活动”等等。 可以看出,上述观念都有特定的存在方

10、式,即每一种观念都有类似的句式,在这些句子中,大多数都是以“我”为主语,实际上是对自我的一种判断。不难看出,这些判断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前面所述的认知歪曲的特征,因此是一些错误的自我观念。,2、雷米提出了“中心边缘”模型,他认为每一组群集中的各个错误观念,其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一些观念是主要的、基本的,它支配着那些较为次要的观念。在实际治疗中,有时求助者可能会轻易地放弃了某种错误观念,但如果那些基本的错误观念不能根除,就仍无法改变那些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3、雷米提出的认知治疗目的,目的是要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

11、予以纠正。同贝克的理论相比,雷米理论的优点在于对错误观念的结构及其与各种情绪障碍的关系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描述,从而可以帮助咨询师尽快制定治疗目标,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揭示并纠正各类错误观念。,(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是世纪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三)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是世纪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1、艾利斯的人性理论,()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

12、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2、艾利斯的ABC理论,(1)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13、: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2)ABC理论模式: 是指诱发性事件;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引起的,即引起了。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3、不合理信念及其特征,(1)一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的人,尤其是每一位生活中

14、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该信念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某人坚持这样的信念,他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的每一环节和每一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上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却可能不如他人。虽然他以前有许多成功的境遇,但他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

15、,若某人坚持该信念,他便会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悲伤。 (3)世界上有些人很坏、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世界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因此,不该因他人一时的错误就将其视为坏人,以至对他们产生极端的排斥和歧视。,(4)如果事情发展非其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那便会导致情绪困扰,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5)不愉快的事情总是由自己不能控制和支配的外界环境因素所致。 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承担的责任是很困难的,办法便是逃避。 逃避虽可暂

16、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是始终存在而不得其解,且时间一长,问题便会恶化或连锁性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7)人们要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随时随地地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其客观的评价和有效的面对。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终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8)人必须依赖他人,特别是某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的好些。 虽然人在生活中某些方面需要相互依赖,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失去自我的独立性,导致更大的依赖,产生不安全感。 (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过去的经历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无法改变。但不能说这些事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