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大全-教学资料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9351673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大全-教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大全-教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大全-教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大全-教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词解释大全-教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大全-教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大全-教学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1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狭义的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是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 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3 受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4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5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6 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

2、的,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规格和素质发展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7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8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9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0 教育制度:广义的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指学校教育制度。1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

3、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2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13 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14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15 个体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16 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

4、导、全面负责的学习组织制度。17 教师: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18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19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20 课程:广义上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

5、中。21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2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3 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24 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25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科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26 国

6、家课程:是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27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28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29 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30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

7、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能使学生在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人格。31 备课: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32 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或统一的活动过程,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33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34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35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

8、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36 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37 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间接,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38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9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40 实验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9、的教学方法。41 德育:广义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指学校德育,即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42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质量标准。43 德育内容: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道德观点和规范体系。44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

10、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45 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46 德育的实施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47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48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49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

11、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50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51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52 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53 定量研究:是对事物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一般把被研究对象目标分解为多项因素,并将其数量化,采

12、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变换来判断诸因素的关联,最后用数值来表示分析研究的结果。54 定性研究: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55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56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心理学57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58 个性心理:指表

13、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59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60 注意的起伏现象: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而经常是间歇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叫注意的起伏现象。61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62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63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64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6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

1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66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67 感觉阀限:是用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68 绝对感受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69 差别感受阀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70 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71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72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73 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

15、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74 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75 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76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的事物的反映,是过去感知过和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留下的痕迹。77 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储存时间大约为0.25至1秒。78 短时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79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必要时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任务的记忆方式。80 有意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81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目的任务,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无须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的识记。82 机械识记:是指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以多次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83 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84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85 遗忘: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