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51334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6.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传染病防治培训,感染科 沈显元,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版 年月日起施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年月9日起施行。 艾滋病防治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2004年12月16日起施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 第 37 号 令) 2006年8月22日 ,麻 疹,全国面临的形势,麻疹曾经是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目前处于历史最低发病水平,1959年: 发病944万 死亡 26万,2009年: 发病5.2万 死亡 39人 为历史最低,198

2、0-2009年麻疹发病降低98%以上,近30年至少避免了1.17亿人发病、99万人死亡,Source: Case data from JRF reports through 2008; surveillance reports in 2009 through December,中国麻疹发病在西太区还属高发,2009年占西太区85%,浙江省面临的形势,浙江省19512009年麻疹发病率,发病率大幅下降后近年有所回升,与某些地区相比,强化免疫后 发病降幅有限,2010年截至8月15日累计报告麻疹病例867例, 累积报告发病率1.69/10万,2006年:3.21/10万,2009年:3.14/10

3、万,2010年上半年:1.40/10万,2011年疫情,截止4月25号,全省共报告病例448例,发病率为8.65/100万,累计爆发疫情5起,其中三门一起,玉环一起。 全省麻疹发病率 排位,三门排10位,发病率为25.21/100万。,麻疹呈周期性流行的原因,麻疹传染性极强(R0=15) 显性感染为主(易感者感染麻疹病毒后90%以上发病) 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率约90% 麻疹疫苗有效保护率85%98% 仅靠常规免疫,仍有12%24%的人未得到保护 每35年,易感者积累一定数量,必然出现疫情反弹,周而复始,2008年3月9个县区8月龄-6周岁儿童 麻疹疫苗接种率调查: 本地户籍:96.26 流动儿童

4、:80.82,流动儿童接种率偏低,2008年浙江省麻疹疫苗接种率调查,2010年浙江省某地麻疹暴发疫情流行曲线,2010年浙江省某地发生了一起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在低年龄外来免疫空白人群中传播开来的麻疹暴发疫情。至7.16累计报告发病18例。,个别地区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偏低,2004-2009年浙江省麻疹疫苗初免成功率监测结果,需达到的目标,“Measles eradication is achievable. If we want to do this, we can.“ 消灭麻疹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我们想做这个, 我们就能实现。 - Dr Margaret Chan 2010年1月,WHO第

5、126届执委会,2005年9月1923日,中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地区委员会第56届会议 决定本区域至2012年应达到以下目标: (1)消除麻疹;,2010年7月29日全国消除麻疹和消除疟疾工作会议,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分阶段目标,2010年全国麻疹发病率25-30/100万 2011年全国麻疹发病率5-10/100万 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1/100万,达到消除麻疹目标,概念,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

6、出疹前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麻疹发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极少有第二次感染麻疹的。,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 麻疹潜伏期 7一21天,多为 9一14天,曾用被动免疫制剂预防,或过去曾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发病者,潜伏期可延长至3一4周。,典型麻疹:,前驱期 约 3-5 日。主要表现为发热(38-39以上),伴有怕光,流泪、流鼻涕和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与患感冒相似,经过3-4天,鼻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血。同时在口腔颊粘膜上有白色斑点,大小不等,为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出疹期,发热3-4日出现皮疹,一般先从耳后、发际部

7、开始,渐渐波及前额、面、颈及躯干、四肢,最后是手掌、足底,自上而下出现稠密的丘疹样的皮疹,疹间皮肤正常。发疹一般持续3-4天。全身毒血症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可至40。,恢复期,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加强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四)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8、。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 (一)监测病例定义。 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二)监测病例分类。 对麻疹疑似病例主要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分类示意图见附件1。 1.实验室诊断病例 (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2)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2.临床诊断病例 (1)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2)麻疹疑似病例

9、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3.排除病例 (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者。 (2)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但有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3)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麻疹IgM抗体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三、监测内容 (一)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

10、疹病例或麻疹疑似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报告。在消除麻疹阶段,为提高报告及时性,根据行动计划的要求,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在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学校、托幼机构发现麻疹病例或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要求报告。 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厂矿等

11、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报告。,附件1 麻疹疑似病例分类示意图,疟 疾,WORLD MALARIA DAY Malaria- disease without borders 世界疟疾日 4月25日 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负担已列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二、疟疾流行区分类 根据2006-2008年疟疾疫情报告,全国以县为单位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县:3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万分之一的县。 二类县:3年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1年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的县。 三类县:3

12、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流行县。 四类县:非疟疾流行区。 三、目标 (一)总目标。 到2015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二)阶段目标。 1.所有三类县,到2015年,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2.所有二类县以及除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外的一类县,到201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18年,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3.云南边境地区的一类县,到2015年,疟疾发病率下降到万分之一以下;到2017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20年,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三)工作指标。 到2012年实现以下指标: 1.技能培训。 (1)省、地市、县

13、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一、二、三类县的乡镇卫生院有关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技能及消除疟疾工作要求的培训比例在95%以上。 (2)省、地市、县级和一、二类县的乡级医疗机构门诊相关科室临床医生接受过疟疾诊断、治疗知识培训以及实验室检验人员接受过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的比例在95%以上。 (3)一、二类县的村级及三类县的乡级医疗机构相关临床医生接受过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培训的比例在95%以上。 (4)卫生检疫工作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比例在95%以上。 2.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 (1)各省、地市级综合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够开展疟原虫血检的比例达到100%;一、二、三类县的综合医院和疾病预防

14、控制机构能够开展疟原虫血检的比例达到100%;一、二类县的乡级医疗机构能够开展疟原虫血检的比例达到90%。 (2)一、二类县以乡镇为单位“三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年疟原虫血检的总数分别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和1%;三类县“三热”病人年疟原虫血检的总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2。疟疾传播季节血检人数不低于年血检总人数的80%。 (3)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达到100%,实验室确诊比例达到75%。 (4)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自境外疟疾流行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疟疾筛查的比例达到100%。,疟疾诊断(WS 259-2006),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

15、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1.2 临床表现 1.2.1 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 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1.2.2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1.3 假定性治疗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d 内症状得到控制。 1.4 实验室检查 1.4.1 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3.4.2 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2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诊断标准,3.1 带虫者 无临床症状,同时符合 1.4.1。 3.2 疑似病例

16、 应同时符合 1.1 和 1.2.2。 3.3 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3.3.1 应同时符合 1.1 和 1.2.1; 3.3.2 应同时符合 1.1、1.2.2 和 1.3。 3.4 确诊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3.4.1 应同时符合 1.1、1.2.1 和 1.4.1; 3.4.2 应同时符合 1.1、1.2.1 和 1.4.2; 3.4.3 应同时符合 1.1、1.2.2 和 1.4.1; 3.4.4 应同时符合 1.1、1.2.2 和 1.4.2。,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使用原则 1.对间日疟的治疗,一线药物有磷酸氯喹和磷酸哌喹;二线药物是青蒿素类衍生物,用于一线药物治疗失败的病例。 2.对恶性疟的治疗,一线药物有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磷酸咯萘啶;二线药物是以青蒿素类衍生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治疗非重症恶性疟病例. 3.对重症疟疾的治疗, 首先选用一线药物的非口服剂型, 病情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