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50988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观课议课才有效昭阳区第三中学耿强一、什么是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活动是一种基于教师合作与促进提高的更高层次的听评课的形式,它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观课议课活动本质上是围绕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开展的强调开放、促进互助的发展性评价案例教学活动。观课是选择教学案例的过程,议课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建设合作、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既是观课议课的目标,又是有效观课议课的基础。 观课议课活动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与日常听评课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是目的性。观课议课的目

2、的一定要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观课议课活动中,研究者通常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从事观察活动。第二是系统性。观课议课有明确的目的,研究者通常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观课议课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使观察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第三是理论性。科学的观课议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首先,观课议课方法本身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依据,其次,观课议课需要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指导。第四是选择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首先,研究者在进行观课议课时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选择,其次,观课议课尽管较日常听评课更为细致且系统,但由于选择性因素的存在,它所描述的“

3、事实”也很难做到全面而真实。第五是情境性。观课议课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它可以在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同时就予以记录,不但可以获得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可以使观课者记录下那些只可能在现场产生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观察与观察的情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可分割。二、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比较: 1、观课与听课 听主要用耳朵,主要指向声音,听课者往往坐在学生后面。观既要用耳朵,更强调运用眼等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观课者往往

4、坐在师生之间。 2、评课与议课 评课是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上课者将“表现、展示”作为主要献课取向。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上课者将“改进、发展”作为主要献课取向。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执教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所有参与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评课是句号,议课是不断的问号和逗号。评课的任务是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有相对统一的规范)。评课中教师是被动的受帮助者。议课的任务是集中

5、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的自主多样选择。议课中教师是主动的参与者,促使他们反思提高。 三、“观课议课”的追求: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第三

6、,“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课堂教学。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上述三者既是目的,又是彼此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应该先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容易感受。只有感受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以后,教师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观课议课”的综合效益和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有很多教师在听评课时都追求面面俱到,各个教学环节都认真听记评这种听评课方式看似全面,但重

7、点不突出,往往如蜻蜓点水,不管是对上课教师还是对听课教师都帮助不大而主题式观课、议课则一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次观课、议课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研究更有深度那“主题式观课议课”与过去的“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我认为听是指向声音,其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往往是一般性了解,并非用于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目的,凭借原有的经验进行,缺乏针对性。评又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上课的取向,上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而观课则强调用多种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收集课堂信息,有明确

8、的目的,针对性极强。议则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其过程是教师之间展开对话、促进教师相互反思的过程。也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它以“改进、发展”为主要上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且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究竟怎样进行有效的观课议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三、观课议课有效性的方法和措施 (一)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在上课之前先确定观课、议课主题,内容可多种多样,如:导入语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教具的

9、使用、过渡语的衔接、提问的艺术、评价语言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的处理、以至于体态语言等等。 (二)课前与上课教师沟通、协商,了解上课教师确定的观察主题,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 (三)了解教材,加强学习。明确了主题后,从上课教师到观课教师都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教法、研究学法,加强理论学习。观课的过程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这样就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另一

10、方面也使议课时参与者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来,防止分析、研究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设计“听课观察表”。为了更好地帮助听课者了解做课者的意图,可以设计“听课观察表”,便于观课教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的相关信息,提高观课的针对性,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全面观察。 (五)课后议课。议课时首先让上课教师谈自己的设计初衷及教后感想;然后双方之间围绕主题就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点展开深度研究,直至形成共识,这样在交流互动中不经意间就可能会提出很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参考,没有强加的意思在里面,教师接受起来也比较自然,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今后的教学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持不同意见的观点,可以再实践、再研究。

11、(六)自我反思。反思很重要,对于上课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方案及以往经验有什么区别,发现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比较中学习借鉴,进一步改善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 总的来说,“主题式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双方在相互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后,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对话、交流、反思,在交流、反思的过程中共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究活动。观课议课记录表学 校年 级科 目教材版本执教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任课与议课教师重点观注环节(分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亮点、问题与我的思考我对这节课的主要观点:任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

12、学策略、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议课焦点:议课摘要:说明:1关注教师:教学方法;关注教师的引导;关注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2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是否积极,是否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习是否发自内心的需要,能否大胆提出自己学习上的困惑;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否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还有,小组合作是否以独立思考为前提,小组合作的时机是否恰当。小组讨论时后进生是否积极参与,有没有异化成优等生的“独角戏。3关注其他:注意这节课的实用性,是否能为我所用。不能照搬,要实行“拿来主义”,要考虑本班实际情况。关注课件,课件的恰当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充满生机。但课件只是一个教学手段,它应该为整节课的整体设计服务,不能喧宾夺主,要避免学生只注重课件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分散注意力。听课时比较注意自己平常教学的弱项。比如自己的教学语言比较平淡,就关注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平常教学机智比较缺乏,就关注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