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493480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全管理学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班班 级级 专专 业业 安全工程安全工程 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安全管理学安全管理学 指导教师学指导教师学 号号 姓姓 名名 目 录 一 引言.1 二 企业基本情况2 2.1 企业概况 2 2.2 工艺叙述 2 三 装置主要设备5 3.1 概述 5 3.2 工艺设备表5 四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结果7 五 重大危险识别源8 5.1辨识依据.8 5.2重大危险源识别15 5.3 危险物质辨识结果 .15 六 硫化氢的防治.17 七 事故应急.21 参考文献27 1 一一引引言言 硫化氢为无色、有腐蛋臭味的窒息性气体,常存在于废气、含硫石油、 以及下水道、隧道中。

2、含硫有机物腐败也可产生硫化氢气体。在阴沟疏通、 河道挖掘、污物清理等作业时时常常会遭遇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在密闭 空间作业情况更为突出。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硫化氢中毒事故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夏季高温硫化氢急性中毒事故易发;二是一起硫化氢中毒事故伤 亡人数较多;三是中小企业硫化氢中毒事故明显上升;四是市政建设的中 毒事故所占比例较大;五是事故单位不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法 ;无 视 劳 动 者 健 康 权 益 , 作 业 场 所 环 境 恶 劣 , 卫生防护设施 差甚至无任何卫生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落实;六是劳动者缺乏 健康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规、违章操作造成硫化氢中毒事故

3、。 因此,预防和减少硫化氢中毒,需要从各个环节切实加强对硫化氢危 害因素的防范; 同时广泛普及各种常见职业危害的预防知识, 努 力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对职业中毒事故的防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 有效避免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 2 二.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基本情况 2.1.12.1.1 企业概况企业概况 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原名“XX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005 年5月更名为“XX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9月更名为“XX化工股份有限 公司” 。职工11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近400人,占31.54%。经过七年多的 发展,公司形成了XX、XX和XX的产业布局,已建设成为国内规模

4、最大、技 术领先、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天然气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2001年成功开发苯胺基乙腈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推动靛蓝生产的工 艺革命,实现第一次跨越;2003年推出新产品原甲酸三甲酯和4,6二羟 基嘧啶,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实现合作,年出口创汇1450万美元,实现第二 次跨越;2005年自主研发亚氨基二乙腈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推动草甘膦生 产工艺革命,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经营范围:主营氢氰酸及其衍生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所属行业: 精细化工行业,主导产品:苯胺基乙腈、亚氨基二乙腈、黄血盐钾、原甲 酸三甲酯、丙二酸二甲酯、4,6二羟基嘧啶等;其中,有3座硫化氢液罐, 大概能储存50吨液体。 2.

5、22.2 工艺叙述工艺叙述 2.2.12.2.1 工艺原理工艺原理 (1) 硫化氢合成过程 3 硫化氢的合成反应是硫磺蒸汽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反应,硫化 氢合成是放热反应,其反应热为 20.63kJ/mol。 (2) 硫化氢精制过程 由硫化氢合成塔流出经换热后的混合气体是硫化氢与氢气的混合气, 另外含微量硫磺蒸汽。首先回收微量硫磺,除去硫磺蒸汽的混合气体进入 硫化氢吸收塔,与精制液 Cat-S 溶液逆流接触,硫化氢气体被 Cat-S 吸收 后进入再生塔,未被吸收的氢气由吸收塔塔顶流出后循环反应。 经再生塔再生后的硫化氢由塔顶流出,经换热降温后得到高浓度的硫 化氢气体。 2.2.2 流程简述

6、 (1) 硫化氢合成 液体硫磺通过硫磺泵送往硫磺蒸发器,在电感应加热装置作用下蒸发 汽化,并与氢气混合,然后进入硫化氢合成塔。在催化剂作用下,硫磺蒸 汽与氢气反应生成硫化氢,氢气生成硫化氢的单程转化率为 40.0%50.0%。 硫化氢的合成反应为放热反应,在硫化氢合成塔床层内设置盘管用以 移除反应热,换热介质为导热油或低压饱和蒸汽。冷却介质量取决于硫化 氢反应的放热量,即硫化氢的合成速率。 (2) 反应热回收 从硫化氢合成塔流出的混合气体的温度在 400500,首先通过换 4 热器回收部分热量后,再对混合气体精制。 (3) 硫化氢精制 由硫化氢合成塔流出经换热后的混合气体是硫化氢与氢气的混合气

7、, 另外含微量硫磺蒸汽。混合气体首先通过硫磺蒸汽捕集塔捕集回收微量硫 磺,然后气体由硫化氢吸收塔底部进入塔内,与精制液 Cat-S 溶液逆流接 触,硫化氢气体被 Cat-S 吸收后由塔底流出,经再生塔进料预热器换热后 进入再生塔,未被吸收的氢气由吸收塔塔顶流出后返回氢气缓冲罐,循环 反应。再生塔用于对硫化氢进行再生,再生后的硫化氢由塔顶流出,经换 热降温后得到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再生收后的 Cat-S 由塔底流出后在进 入吸收塔。Cat-S 在硫化氢吸收塔与再生塔间循环利用。 2.2.3 工艺特点 (1) 合成压力低:本硫化氢合成工艺是硫磺蒸汽与氢气在 0.20.6MPa 左右的压力下,通过催

8、化剂作用合成硫化氢气体,硫化氢合 成压力低; (2) 温度易控:硫化氢合成反应是强放热反应,采用换热盘管、冷激 可控制合成温度,使转化率提高,同时可回收利用反应放热; (3) 硫磺蒸发效率高:采用高效加热装置,加热温度容易控制,同时 硫磺的蒸发效率提高; (4) 操作方便灵活:该工艺流程主要由硫化氢的合成及硫化氢气体的 精制组成,具有工艺流程简洁、操作方便的特点。 5 该公司采用间歇式法,以高硫无烟粉煤为原料 造气生产半水煤气 ,工 艺技术是成熟的,不是国家明令淘汰的工艺。 三三. .装置主要设备装置主要设备 3.1 概述 本项目采用的流程简洁,操作及运行维护方便,其设备属化工常用设备,无特殊

9、要求, 常用备品备件维修及采购均不存在困难。 3.2 工艺设备表 表 4 工艺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技术规格(或型号) 材质 单位数量 反应部分 1 氢气气液分离罐 10002500 碳钢 台 1 表4 工艺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技术规格(或型号) 材质 单位 数量 2 氢气压缩机 Q=2400Nm3/h, N=75 kw 碳钢 台 1 3 氢气缓冲罐 12003600 碳钢 台 1 4 硫磺池 60t 混凝土 台 1 5 硫磺泵 Q=3m3/h, H=80m N=11 kw 不锈钢 台 2 6 液硫蒸发器 1000kg/h 304 台 2 7 硫化氢合成塔 20007100,填料层高14

10、00 304 台 2 8 氢气换热器 BEM-450-0.6-57.8-4.5/19 碳钢/304 台 1 9 导热油换热器 BEM-600-0.6-76.7-4.5/25 碳钢/304 台 1 6 10 导热油膨胀槽 12502400 碳钢 台 1 11 导热油循环泵 Q=11.2m3/h, H=49m N=7.5 kw 碳钢 台 2 12 硫蒸汽捕集塔 碳钢 台 1 精制部分 13 硫化氢吸收塔 120013500,填料层高7000 碳钢 台 1 14 进料换热器 BEM-500-0.6-66.7-6.0/25 碳钢 台 1 16 再生塔 120016400,填料层高13000 碳钢 台

11、1 17 再生塔进料预热器 BEM-700-0.6-122.6-4.5/25 碳钢 台 1 18 再沸器 BEM-700-1.6-66.7-2.5/25 碳钢 台 1 19 再生塔塔顶冷凝器 BEM-400-0.6-30.1-3.0/19 碳钢 台 1 20 Cat-S 储槽 16005800 碳钢 台 1 21 回流罐 10002500 碳钢 台 1 22 Cat-S 进料泵 Q=9.9m3/h, H=38m N=5.5 kw 碳钢 台 2 23 再生塔塔底循环泵 Q=39.5m3/h, H=38m N=8 kw 碳钢 台 2 24 Cat-S 换热器 BEM-1100-0.6-308.8-

12、4.5/25 碳钢 台 1 公用工程 25 蒸汽分汽包 8002900 碳钢 台 1 26 冷却水槽 1 27 冷却水泵 Q=100m3/h, H=50m N=22 kw 碳钢 台 2. 7 四四.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结果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结果 4.1 危险物质 hazardous substance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 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4.2 单元 unit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 于 500m 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4.3 临界量 threshold quantity

13、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 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4.4 重大事故 major accident 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 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5 重大危险源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 8 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五.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辨识 5.15.1 辨识依据辨识依据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见重大危险源辨识 表 1 和重大危险源辨识

14、表 2。 号 危险物质名称临界量(吨) 1氨液化的,含氨50% 50 2苯,甲苯50 3苯酚10 4苯乙烯 50 5丙酮50 6丙酮合氰化氢(丙酮氰醇) 10 7丙烯腈抑制了的 20 8丙烯醛抑制了的 50 9丙烯亚胺抑制了的 (甲基氮丙环)20 10 二氟化氧1 11 二硫化碳20 12 二氯化硫1 13 二氧化硫20 14 二异氰酰甲苯20 9 15 氟 10 16 氟化氢(无水)20 17 谷硫磷 0.1 18 光气1 19 过氧化钾20 20 过乙酸(浓度60%)10 21 环氧丙烷40 22 环氧氯丙烷 10 23 环氧溴丙烷 10 24 环氧乙烷20 25 甲苯50 26 甲苯-2

15、,4-二异氰酸酯 50 27 甲醇100 28 甲基异氰酰 0.2 29 甲醛50 30 甲烷20 31 可吸入粉尘的镍化合物(一氧化镍、二氧化镍、硫化镍、二硫化三镍、三氧化 二镍等)0.1 32 联苯胺和/或其盐类 0.1 33 联氟螨 0.1 34 磷化氢 0.5 35 硫化氢液化的20 36 六氟化硒0.5 37 氯化氢无水100 38 氯甲基甲醚 0.1 39 氯气10 40 氯酸钾 20 41 氯酸钠 20 42 氯乙烯 20 43 煤气(CO,CO 与 H2、CH4 的混合物等)10 10 44 汽油(闪点-1823) 500 45 氢 20 46 氢氟酸 40 47 氢化锑 0.5 48 氰化氢 10 49 三甲苯 100 50 三硝基苯甲醚10 51 三氧化(二)砷0.1 52 三氧化二砷。三价砷酸和盐类0.1 53 三氧化硫30 54 砷化三氢0.5 55 四氧化二氮液化的20 56 天然气 50 57 烷基铅 10 58 五硫化(二)磷10 59 五氧化二砷,五价砷酸和盐类0.5 60 戊硼烷 1 61 烯丙胺 50 62 硝化丙三醇 1 63 硝化纤维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