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八课时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485477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八课时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八课时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八课时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八课时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八课时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八课时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集训第三十八课时 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十八课时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注】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暗”“淡”二字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B诗歌颔联借典故来赞赏菊花之色和菊花之香,表明了自己安心归隐田园的乐趣。C诗歌颈联既赞扬了秋菊傲霜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的忧虑。D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了期望被朝廷赏识,入朝做官的心绪。【答案讲评】B(“安心归隐

2、田园”错,从后四句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安心归隐,而是渴望入朝为官。)2这首咏菊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以本诗为例,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答:_【答案讲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写自己。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四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罢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八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朝之情。二、阅读下

3、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关山月鲍君徽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地一项是()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思”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D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答案讲评】D(诗人发出的是

4、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2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

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回忆诗人早年与丈夫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一个“醉”字,不仅是酒醉,更是诗人为景为情、为生活所陶醉。B词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婚后的生活,“挼尽”二句,将“插梅”与“挼梅”前后相比,反映了诗人在不同的生活阶段的不同心情。C词的下片的第一、二句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的形象遥相对照,反映出诗人对韶华早逝、人生如梦的哀伤。D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诗人生活的脉搏,写得含蓄蕴藉,悲切哀婉。诗人的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答案讲评】C(“反映出诗人对韶华早逝、人生如梦的哀伤”错,应该是反映出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的生活。)2这首词运用了对比

6、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讲评】词人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讯湖边春色”写词人

7、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答案讲评】C(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答:_【答案讲评】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

8、,沙鸥自由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词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五、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题目。黄山道中赵沨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注】黄山: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小榖城:即东阿县铜城镇。章:大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通过描写登山道路屈曲盘旋,岩底一湾碧绿秋水闪着寒光,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B颔联具体描写黄山的名胜风光:黄

9、公庙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之中,白塔山顶点缀着一抹银亮的雪痕。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山美景的喜爱已经深入膏肓。“莫厌”运用拟人手法,情味盎然。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而第三联结合前两联景语,尾联补足第三联余意,章法谨严,颇具匠心。【答案讲评】A(“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错,全诗的基调是喜悦的。)2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_【答案讲评】运用设问,回答时不说景在诗中,却说人在景中,构思新奇。用画图比喻黄山美景,生动贴切;而诗人骑着蹇驴缓缓前行,更显画卷之长之美。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黄山道中所见景色由衷喜爱之情。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赠卖松人于武陵入

10、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诗人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C诗人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答案讲评】C(“诗人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

11、行了嘲讽”错误,诗人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喻。)2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答:_【答案讲评】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因为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

12、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州)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沈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勾连古今,写登楼所见之景:放眼天际,惟见草色连空。诗人眼中风景如故,但六朝繁华已为陈迹。B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

13、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C诗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景物描写实虚结合,将风物景色表现得有色有声,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D诗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为之变起兴,全诗笔意挥洒自如,含蓄有致,对仗精妥,意象颇有新意。【答案讲评】C(“传达出诗人明朗的心境”错,景是明丽健爽的,心境是惆怅低回的。此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出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联想到范蠡,感慨自己与他无缘相见,只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2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答:_【答案讲评】第二联:景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第三联: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