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地区扶贫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83021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西地区扶贫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西地区扶贫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西地区扶贫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西地区扶贫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西地区扶贫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西地区扶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西地区扶贫(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三西”地区扶贫开发催生特色农业2010年01月17日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贫困的“三西”地区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壮大扶贫产业,优势资源不断得以开发,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从中受益,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198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连续十年拨出专款2亿元,进行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农业区域性扶贫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即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简称三西地区)扶贫开发建设。1993年以来,国家又先后两次延长“三西”建设期限,实现“稳定解决农民温饱、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以前,年年种粮不见粮;现在,不种麦子种土豆,反倒有粮吃。”说到马铃薯,定西

2、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农民寇文才不禁感叹,过去被当做杂粮的马铃薯,现在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2009年寇文才种植了20多亩的马铃薯,虽然天旱减产,但是土豆销售价格持续走高,亩均收入达千元以上。有着“中国薯都”美誉的定西市,春夏几乎年年干旱,夏收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块茎作物马铃薯生长。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市马铃薯生产由小块零星种植大踏步迈向规模化和区域化,目前种植面积已稳定在300多万亩,接近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据统计,去年定西市250多万农民人均从马铃薯种植中获得收入5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30。定西市马铃薯跃变为农民增收的“金豆豆”,只是“三西”地区产业开发的一个亮点。199

3、9年以来,这里的民众逐渐摒弃“逆天而为、以粮为主”的生产方式,因地制宜,顺应天时探求市场农业新路子,马铃薯、草畜、中草药等传统产业迅速“脱胎换骨”,压砂瓜、设施农业等新型产业不断兴起。宁夏西海固地区干旱缺水,但是光热资源丰富,发展设施农业条件相对优越。从2007年起,宁夏提出在全区规模推进高效节水的设施农业,计划到2011年全区建设100万亩设施农业,其中在包括西海固地区8县(区)在内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规划了50万亩。据统计,到去年底,仅固原市5个县(区)就完成建设面积157万亩,生产的各类反季节蔬菜畅销周边市场,预计全年可实现总产值54亿元,亩均产值突破3400元,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支撑当地

4、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产业兴盛,农民增收。以甘肃定西和宁夏固原市为例,在过去10年间,两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超过10,去年分别达到2420元和2875元,均比1999年翻了一番多。据两市扶贫部门介绍,当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正是得益于一批特色农业产业的相继崛起。三西地区 - 简介三西地区是指甘肃河西地区19个县(市、区)、甘肃中部以定西为代表的干旱地区20个县(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8个县,共计47个县(市、区),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1200万人。 甘肃中部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年降水量150mm一450mm,蒸发量却高达15O0mm2200mm,干旱缺水,十年久旱,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

5、源相对超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文化落后,长期依靠国家救济,是历史上著名的“苦瘠甲天下”的贫困地区;而甘肃河西百万亩宜农荒地未开发利用,粮食生产潜力很大。根据三西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加快甘肃河西地区和宁夏引黄灌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从根本上改变甘肃中部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落后面貌,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于1982年12月10日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对三西地区进行专项农业建设,列入国家计划,每年拨款2亿元(三西农业专项建设资金,简称三西资金),连续拨十年。提出了“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设方针和“兴河西、河套之利,济中部、西海固之贫”的扶贫开发路子。1992年,考虑到三西地

6、区部分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部分地区人畜饮水仍很困难,一些工程项目尚未完工,国务院决定:三西农业专项建设资金再延长投放十年,每年安排2亿元。 三西建设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人手,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大力修造水平梯田、沟坝地、压砂地等旱作基本农田,推广以打窖集雨补灌、地膜覆盖为主的抗旱增产技术,发展以“种、养、加为主要内容的支柱产业,开展科技服务和人员培训,组织移民开发和劳务输出等措施,达到建设河西地区商品粮基地和解决中部、西海固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目的。到1996年底,三西建设完成水利168项,新增水浇地325万亩;新增三田824万亩;移民63万人;

7、打水窖133万眼;建农业服务“三站”85(个;培训560万人次;解决了350万人、35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架设农电线路1万公里以k。初步改变了三西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据统计,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三西地区由1982年的522万人减少到1992年的302万和1996年的1608万。三西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式的扶贫方式,走出了一条开发式扶贫之路,开创了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先河,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深远的政治影响。1三西地区 - 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 中国中央财政为开发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业资源,治理以定西地区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的

8、生态环境,通过发展农业改变该地区贫困落后面貌而提供的专项扶贫开发性的补助资金。体现国家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政策。该项资金于1983年设立,每年2亿元,为期10年。每年由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会同两省区按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项目,财政部据此下达资金,然后由省、地区有关部门安排补助到具体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和无偿使用相结合的使用方式。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所需燃料问题,制止生态恶化;兴建水窖及小型蓄、引、供饮水工程;植树、种草修“三地”(坎地、梯地、压沙地);农用水利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培训乡级以下干部和农民科技人员。截止1989年累计支出

9、14亿元,对河西地区的农业开发,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显著作用。到1989年,新增灌溉面积116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1247平方公里,新增人工林面积432万亩,1989年该地区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分别比1982年增长55.3、42.4和20.3。国务院决定再次延长“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期限,即从年起延续至年,并将资金总量从目前的每年亿元增加到亿元。据悉,这是国务院第三次延长“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三西”地区素以干旱、缺水、贫穷、落后、“苦瘠甲于天下”而著称。为了改变该地区的落后面貌,年中央设立了“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该

10、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经过甘肃、宁夏两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三西”地区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贫困面貌明显改观。到年底,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年的万人下降到万人,贫困发生率由下降到;甘肃、宁夏两省(区)“三西”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年的元和元增加到元和元。“三西”地区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效,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甘肃、宁夏两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开创了全国区域开发式扶贫的先河。由于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制约,目前该地区仍处于

11、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生产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贫困面貌的任务仍然繁重。为了进一步巩固“三西”地区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三西”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同时也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国务院决定再次延长“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期限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三西地区 - 扶贫进入攻坚阶段 需多管齐下 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扶贫开发实验地,国家每年拿出亿元对其进行开发式扶贫,计划用年时间使其彻底告别贫困。但到了年,甘肃、宁夏都要求国家继续支持年,到年两省区又请求国家再支持年,直到现在,“三西”地区仍然是远近

12、闻名的贫困地区。 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我国自年对“三西”地区实施开展扶贫以来,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甘肃定西的农民人均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多元,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也达到了多元。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三西”地区扶贫难度却是越来越大,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也明显趋缓。以定西和河西地区所在的甘肃省为例,年至年扶贫攻坚期间,甘肃省贫困人口每年减少万人左右,而年到年,全省每年解决绝对贫困人口不到万人。“我家去年种了亩西瓜,开始因为干旱,瓜长不大,等快熟了又遇到了冰雹,结果只收了多元钱,幸亏退耕还林了多亩地,每年有多元的补助和上千斤粮食,要不然都没法活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固原市原

13、州区甘城乡甘城村妇女李廷莲说。记者前不久到甘城乡采访,甘城乡党委书记杨天明说,因为遭遇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宁夏中部干旱地区许多群众吃水十分困难,有些偏远山区的农民拉一吨水要七八十元钱。尽管甘城乡采取了许多抗旱措施以及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当地户人,人均年收入也不过元左右。甘肃省定西市扶贫办主任文国良说,目前“三西”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仍十分庞大,按年全国贫困标准线元测算,仅甘肃省就有贫困人口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在定西和河西地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石山区、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林缘区和极端干旱山区。这部分人口是扶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靠天吃饭难改变“隐性贫困”数量大 “三西地区为

14、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摆脱贫困,根本原因就是当地农民还没有解决农业生产被动靠天的问题。”宁夏扶贫办主任李文录说。 由于“三西”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农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增收渠道单一,再加上灾害频繁,致使许多农民摆脱贫困十分困难。 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三西”地区部分乡村“年年扶贫年年贫”,即使是一些刚脱贫的人也会因灾、因病、因子女上学等原因返贫。目前“三西”地区返贫率比较高,一般年景在左右,仅甘肃省每年面临返贫的人口有余万人。 贫困标准线多年不变,也难以反映当地的贫困状况。定西市扶贫办主任文国良说,假如按兰州牛肉拉面一碗元钱算,一天三顿饭,元的贫困标准线连半年牛肉

15、拉面的钱都不够,怎么算解决了温饱?依据定西市扶贫经验看,国家应将贫困标准线提高到元左右。现在一些地区贫困的现象、贫困的程度要比人们想像的严重得多。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多年来我国贫困标准线不变且指标过低,“三西”地区还有很大一部分“隐性贫困”人口。这些人从统计数据上看是过了贫困线,实际上还很贫困,但因无法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成了扶贫“盲区”,往往容易大面积返贫。宁夏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智宏对记者说,我国现在对“隐性贫困”的问题关注还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只追求数字脱贫,这会使一些地区真实的贫困问题被掩盖。 一些地方政府扶贫项目运作不力,也加大了扶贫难度。记者在甘肃省定西市最早几个进行“整村推进”的扶贫点了解到,政府一些扶贫项目运行得很不理想,如通渭县有个村曾建设了多个蔬菜大棚,但由于市场行情走低和管理不善,现在大棚已被拆掉,扶贫资金打了“水漂”。 “三西”扶贫攻坚需“多管齐下”国家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苏国霞认为,目前“三西”地区的扶贫已真正到了攻坚的时候。要想彻底解决这个地区的贫困问题,就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