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成语故事教案2 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8940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成语故事教案2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成语故事教案2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成语故事教案2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成语故事教案2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成语故事教案2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成语故事教案2 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 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10 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

2、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2、 初读指导1.布置课内预习。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两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情况。(l)出示生字词。楚国、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数”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

3、?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3、 指导书写“矛”注意与“予”不要弄混淆。“演”左窄右宽。右边注意宝盖头下的短横不要忘记。四、布置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1.填字成词。自相( )盾 ( )( )充数 张口( )舌二、精读自相矛盾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

4、口无言)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_,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

5、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3、 精读滥竿充数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出示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朗读句子:“每当

6、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4. 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四、分类布置作业:(一)基础题:1.朗读课文。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二)挑战题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3)当齐湣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教学板书: 10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滥竽充数得俸禄逃走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