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殊教育概述.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6125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 特殊教育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1 特殊教育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1 特殊教育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1 特殊教育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1 特殊教育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特殊教育概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特殊教育概述.doc(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特殊教育概述l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l 一、特殊儿童l (一)定义l 1、特殊儿童l 广义: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低于正常的儿童、高于正常的儿童、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l 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l 2、残疾儿童l 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l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l 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l (二)分类l 1、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分类:13类l 2、国内分类l 视力残疾l 听力残疾l 言语残疾l 智力残疾l 肢体残疾l 精神残疾l 多重残疾l

2、 (三)个别差异l 1、个体间差异l 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方面质的差异和量的差异l 2、个体内差异l 个体内部内在各种能力发展的不平衡。l 了解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的目的是帮助每个学生达到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l 二、特殊教育l 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l (一)教育对象l 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三类: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l 台湾12类;美国13类l (二)教育内容l 替代性课程:盲文、盲人定向行走l 调整原有的内容:改变呈现方式;内容简化l

3、补充必要的内容:补充职业教育的内容l (四)教育场所l 美国的“瀑布式安置体系”l (五)从事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人员l 特殊教育教师l 教师助理l 心理学家l 听力学家l 咨询师l 诊断和评估人员l 职业治疗师l 物理治疗师l 康复咨询师l 学校社会工作者l 言语病理学家l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l 一、欧洲和北美特殊教育发展历程l (一)听觉障碍l 1760年,法国神父莱佩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手语教学的创始人。l 德国教师海尼克是口语教学法的创始人。l 美国的加劳德特大学。l (二)视觉障碍教育l 1784年,法国人霍维在巴黎创建了第一所盲校。l 法国人布莱尔创造了点字盲文。

4、l (三)智力障碍教育l 法国精神病医生伊塔德,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l 二、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l (一)视觉障碍教育l 1870年,英国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创建了“股搜通文馆”,现在的北京盲人学校。l (二)听觉障碍教育l 1887年,美国的传教士查尔斯.米尔斯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现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l 第三节 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与发展趋势l 一、特殊教育体系l (一)学前教育l 1、国家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要求l 积极支持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开展3岁以下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l 2、安置方式l 普通幼儿教育机构;l 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

5、儿童康复机构;l 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l 3、教育责任l (1)责任机构: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l (2)要求:l 教育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l 注重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l 提供指导。l (二)义务教育l 1、教育体系l 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l 2、安置方式l (1)特殊教育学校l (2)特殊教育班l (3)随班就读l (三)职业教育l 1、发展目标l 重点发展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期、短期培训,为城乡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

6、培训。l 2、职业教育体系l 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l 3、教育责任l (四)高级中等以上教育l 1、高中教育l 2、高等教育l (1)相关政策:l 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l (2)安置方式:l 特殊高等院校: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l 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l 其他形式的成人教育l 二、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l 相关机构及行政职责:l 1、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l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l 3、国家民政部l 4、国家卫生部l 5、全国妇联l 6、国家人事

7、部l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l (一)重视生态学模式l 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l 家长、同伴、老师、邻居的态度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与表现l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l 特殊儿童的评估和教育提倡和鼓励家庭参与l (二)重视早期干预l 1、早期干预的依据l 个体大脑的发育速度:7岁前最快l 可塑性:儿童期可塑性最强l 关键期理论:如1-5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l 2、早期干预的对象l 障碍儿童:l 有发展落后可能的儿童:l 母孕期有高危因素的儿童;l 高危新生儿;l 发育诊断证明一个或多个领域落后的儿童l 3、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l 主要内容:l 儿童目前的能

8、力水准:认知、社会适应、运动、沟通等能力水平和未来的需求;l 家庭对儿童的优势及需求;l 早期干预后要达到的目标;l 服务项目;l 服务起止日期;l 服务的频率。l (三)重视个别化服务与转衔服务l 1、IFSP(个别化家庭教育计划)向IEP的转衔l 2、IEP(个别化教育计划)向ITP的转衔l 3、ITP(个别化转衔计划)向IWRP(个别化书面康复计划)的转衔l (四)特殊儿童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为主l (五)多学科团队合作l (六)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l 立法和政策保障;l 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保障政策和法规的运行二全纳教育l 第一节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l 一、全纳教育的产生l (一)全纳

9、教育产生的历程l 20世纪70年代,挪威、瑞典等国家的特殊教育界提出了“正常化”,主张智力障碍者及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模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l 1975年,美国的公法94-142提出“最少受限制环境”是安置特殊儿童的一项基本原则。l 1981年,英国颁布新教育法,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代替原来的“特殊儿童”。l 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l (1)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有获得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的机会;l (2)每一个儿童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l (3)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

10、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l (4)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该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来接纳他们;l (5)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l (二)全纳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l 1、儿童标签问题l 2、残疾人问题l 20世纪60年代,残疾人发起了争取权利的运动。l 3、回归主流问题l 二、全纳教育的涵义l 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l 第二节 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l 一、巡回指导l

11、 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l 优点:专门化服务直接进入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社区l 二、资源中心l 主要工作:l 评估行为,提供建议,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家庭训练和家长对残疾的认识;l 提供特殊材料和设备;l 帮助寻找地区或国家更专业的中心,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l 从事有限的直接教学。l 优点:可以提供资源和专家支持,可以开展集中的、多学科的干预。l 三、资源教室l 是一种教育措施,接受辅导的特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学习一般课程,其余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资源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殊教育教师,负责资源

12、教室的使用和管理,并能为学校教师及家长提供咨询服务)或特殊教育人员的指导。l 特点:l 是一种暂时性的支援教学;l 强调个别化教学;l 具有预防功能;l 具有统合功能;l 可缓解隔离与标记的不良影响。l 四、合作学习模式l 将普通班级中低成就水平的学生和特殊学生当作持续的、全班活动的全面参与者,使班级中所有学生同时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指导者和被指导者。l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的全纳教育随班就读l 一、随班就读概念l 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创造条件,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l 随班就读的对象:l 视力(包括盲和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轻度,有条件的学

13、校可以包括中度)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l 暂不具备筛查鉴定条件的农村地区,被怀疑智力有问题的儿童少年;l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法定文件规定的对象。l 二、随班就读学生的安置与管理l (一)安置l 每班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l 有的地方规定:每增加一名随班就读的学生就减少3-6名普通学生,以方便管理,提高教学质量。l 1、随班就读的原则l 就近入学;l 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l 学校接收服务区的儿童入学;l 改选适合的安置。l 2、随班就读的形式l 完全的随班就读;l 辅以咨询辅导服务的随班就读;l 配有资源教室的随班就读;l 提供特殊专业服务的随班就读。l (二)管理l 1、教育行政管

14、理l 四个环节:l 建立组织机构,专人负责;l 开展调查统计,掌握随班就读学生及任课教师的情况;l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该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的政策和规定;l 督导检查。l 2、学校管理l 四个环节:l 接纳特殊学生入学;l 为其选定合适的教师和班级;l 建立随班就读学生个别档案;l 制定学制,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调整修学年限,并对毕业后的去向进行安排。l 3、班级管理l 三个环节:l 班主任将随班就读学生纳入班级常规管理;l 采取特殊措施帮助随班就读学生适应普通班级的环境,并开展个别教育;与特殊学生家长协作管理,共同探求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途径。l 三、随班就读的教学策略l (一)合作学习l 通过团体活动方式,形成团体内合作学习,并在团体间进行积极正向的竞争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机制。强调共同协作的重要性。l 将随班就读的学生安排在相应的团体中,与其他学生共同活动,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中完成与之相适宜的教育目标。l (二)同伴辅导l 将学生进行配对,特殊儿童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能够增进学习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同伴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事的能力。l (三)个别教育l 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基本情况,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