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公开课2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419730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仲列传公开课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管仲列传公开课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管仲列传公开课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管仲列传公开课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管仲列传公开课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仲列传公开课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仲列传公开课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梁启超,“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辅佐齐桓公,齐国的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管仲列传,司马迁,(一)重要字词 1.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2. 鲍叔遂进管仲 3. 与俗同好恶 4. 论卑而易行 5.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6.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7.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8.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占便宜,推荐,百姓,平易,会盟,纠正,为而死,使守信用,以为小,轻视,(二)文

2、言句式 1.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3. 岂管仲之谓乎 4. 齐桓公以霸,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三)重要句子理解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 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划。,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会因为小节而感到 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可耻。,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会使六亲团结起来。礼义廉耻 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

3、识,国家就会灭亡。,4.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5.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 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佐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 老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第一段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助桓公 获得政治上的巨大成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从本文来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结合课文有关语句、具体事件来谈),齐,鲍,管,管仲的才干

4、执政思想: 施政才能:,“与俗同好恶” “令顺民心” “上下相亲”,(2)政务与君臣关系处理方面: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因势利导),(1)经济与军事方面: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贵轻重,慎权衡”,资料链接: 管仲任齐相,鲍叔牙功不可没。鲍叔牙是管仲的老朋友,又是齐桓公的老师。桓公起初想让他做相国,他则极力推荐管仲,说自己和管仲相比有“五不如”:“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zhu)执剥枹(f)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还进一步对桓公说: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

5、国,有我和高傒辅佐就足够了;但如果您想称霸天下,就非依靠管仲不可。在他的力荐下,齐桓公放弃了管仲曾射自己一箭的仇恨,不但任其为相,还尊为“仲父”。,【成语】 一箭之仇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之前为了躲避齐国内乱,和兄长公子纠流亡国外。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奔回齐国,争夺君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扣。小白假装死去。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就放慢了行程。小白却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想任用他的老师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举荐自己的好友管仲,并对齐桓公说:“你要是治理齐国,用我为相就足够了,但您要是想称霸天下,却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认为鲍叔

6、牙说得有理,不再计较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1. 登上政治舞台之前: A. 历经坎坷,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后来任政相齐时能“顺民 心”、善于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非凡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2. 登上政治舞台之后: A. 执政思想:有“上下相亲”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 的以民为本的施政指导思想; B. 执政才能: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将顺 其美,匡救其恶”的施政才能。,主观因素,1. 朋友知己之情:鲍叔牙的知贤、荐贤、让贤。 (如果没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管仲极有可能怀才不遇,空有才干,无人赏识,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许多有才能者的共同悲剧。

7、),2. 君臣知遇之恩: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知人善用。 (如果齐桓公睚眦必报,心胸狭窄,报一箭之仇,而不懂得人尽其用,不任管仲为相,甚至把管仲杀了,管仲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了。),客观因素,文题为管仲列传,文章第二段尽管也有写管仲,但好像更主要的是赞美鲍叔牙,是否有偏题之嫌?,同学问题之一,(建议从内容、语言、感情、及传记写作 四个角度思考),是管仲对往事的回忆,以管仲之口来叙述与鲍叔的交往及对鲍叔的赞美,更能够表现管仲“富贵不忘本”的品质,其实也是作者对管仲的赞扬。,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 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高,有人认为,文章第五段中“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8、应是司马迁想借孔子之口表达“小之”之意,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同学问题之二,孔子评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 “管氏有三 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 仲知礼乎?”曰:“邦 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di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论语八佾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 孔子说:“管仲有三个住处,各事都有专人负责,哪里能 说节俭呢?”有人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制吗?” 孔子说:“国君在大门外树立屏风,管仲也在大门外树立屏风; 国君为了接待其他国君而设置了(din)器,管仲也 有坫器,

9、管仲懂得礼仪,谁会不懂礼制呢?”,材料中,孔子是怎样评价管仲的?,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未仁乎?”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 管仲却不去死,能说他不具备仁吗?”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 纠,他不能去死,还辅佐桓公。”,从子路和子贡所列举的事实来看,他们说得 有道理吗?,子路、子贡关于管仲问孔子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译文: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武力,这是管 仲的功劳。谁有这样的仁德啊,谁有这样

10、的仁德啊!”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 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把天下纳入了正规, 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我辈大概要沦为 野蛮人了。他哪会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在山沟里自杀 而不为人知吗?”,孔子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材料中,孔子是怎样评价管仲的?,孔子的王道思想 简单地理解就是王者之道,也就是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称王天下的道理。据尚书记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所以能够王天下,根本原因在于有“德”,显然“德”是王道的根本。孔子认为学习尚书可以“别

11、尧舜之禅、汤武之伐”,意思是说,尧禅舜位是因为舜有“德”,汤伐夏是因为夏桀无“德”,武王灭商受命是因为武王有“德”。可见,孔子的王道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德”。有“德”就是有“义”,有“德”就是有“仁”,有“德”可以观“美”,有“德”就有“道”。孔子对“德”的思想进行了理论的深化和扩展,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的范畴。可见,德治、仁义的思想是王道的核心内容。,司马迁的态度: 遗憾管仲有“平天下”的才能却未能辅佐 齐桓公称王,高度肯定管仲的才干。,深层次探究: 读完管仲列传,你从中能窥探到司马迁 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建议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学过的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中的内容及提供的资料链接(三)思考。,对于朋友相知、君臣遇合的赞叹与企盼; 隐含着孤独、痛苦及对自己遭遇的感慨。,2. 对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 人生观、价值观的欣赏。,“士可杀不可辱”这一传统观点,我们需要用 辨证的眼光去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大义凛然的 气概、不可折辱的人格,它使我们的民族永远挺 立着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人要珍惜生命,追求 人生最大的价值,这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谢谢大家!,司马迁在那个时代未遇知音,让他内心充满了忧伤,可在今天这个时空,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都理解他,请同学们写几句话,来慰藉伟人忧伤的心灵吧! (要把着落点放在司马迁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