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417084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解表剂(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 表 剂,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专业教学课件,【主治】 a.表证; b.邪在肌表的疾患。,【组成】 解表药为主;,【作用】 宣通肌表,发散外邪 。 (发汗,解肌,透疹;),【立法依据】“因其轻而扬之”、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概 念,解表剂, 外受六淫邪气,邪留肌表之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解表剂,麻疹初起证; 痈疮初起证; 水肿初起证。,解表剂,辛凉解表,辛温解表,扶正解表,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 【证候】共证 + 无汗,项强身痛,口不渴, 苔薄白,脉浮紧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解表剂,辛凉解表,【适

2、应证】外感风寒表证; 【证候】共证 + 口渴,咽痛,舌偏红舌 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解表剂,扶正解表,【适应证】体虚外感表证 【证候】气血阴阳之虚证 + 表证 【代表方】败毒散、加减葳蕤汤。,解表剂,解表剂使用注意,二、发 汗 程 度,三、煎 服 法,四、饮 食 宜 忌,一、辨 别 表 里,解表剂,* 凡邪已入里(麻诊已透、痈疮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者)不宜应用。 * 表里同病者,宜“先表后里”;表里俱急者,则宜表里双解。,辨别表里,解表剂,掌握发汗程度:,* 药后取汗应适度,以全身微微汗出者为佳; 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 若药后无汗或汗出不

3、透,则外邪不得尽去。 * 若汗出太过,甚则大汗淋漓,则易伤津耗气, 甚则亡阴亡阳。,解表剂,煎服法:, 入汤剂不宜久煎 ; 宜热服以助汗; 温覆要适度; 药后应避风,以免重感外邪; 药后不汗,可再服。,解表剂,饮食宜忌: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解表剂,张仲景,解表剂,麻 黄 汤,伤寒论,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炙,一两,【组成】,【用法】, 麻黄汤 , 原方四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二 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病伤寒) 正邪相争 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紧;

4、风寒束表 毛窍闭塞 无汗; 经气不舒 头痛身疼; 肺气不宣 气喘、咳嗽。 【病机】 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 【治法】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麻黄汤 ,【方解】 君:麻黄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 温通经络。 佐:杏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使:炙甘草 和中,调和药性。 * 配伍要点:麻 + 桂、麻 + 杏。,麻、桂相配,相须为 用,发汗散寒力强。,麻、杏相配,宣降肺 气,增强平喘之力。, 麻黄汤 ,【运用】 1.本方是治疗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本方为发汗之峻剂,凡表虚自汗、

5、体虚外感、 新产妇人、失血者均不宜使用。 3.临证加减: 若风寒较轻者,可去桂枝 + 苏叶; 咳痰清稀,气急者 + 苏子、橘红; 风寒夹湿者 + 白术或蒼术。, 麻黄汤 ,3.现代运用: 流行性感冒、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属于风寒 束表或犯肺者。 4.衍化方, 麻黄汤 ,麻黄,桂枝,名医论方,“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张仲景伤寒论) “此足太阳药也,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 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寒.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 邪达之肌表.杏仁苦甘,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 发散而和中.” ( 汪昂医方集解), 麻黄汤 ,*三拗汤(局方本方去桂枝 +

6、 生姜; 功效: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风邪,肺气不宣。鼻塞身 重,语音不出,伤风受寒,头痛 目眩,肢倦,咳嗽痰多,胸满气 短者。 *华盖散(局方)本方去桂枝 + 苏子、 桑白皮、陈皮、赤茯苓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 不利,呀呷有声,脉浮紧者。, 麻黄汤 ,伤寒表实 刘渡舟医案: 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C,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淅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舌苔薄白,脉浮紧有力。 分析: 辨证: 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法:辛温发汗, 解表散寒. 方药:

7、麻黄汤: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12g 炙甘草3g.,医案选录, 麻黄汤 ,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去皮,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用法】,* 原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 水饮 肺失宣降 喘咳痰多而清稀,胸闷,苔白滑; 停肺 溢于肌肤 头面四肢浮肿,体重。 【病机】 风寒束表,(主证) 表里同病, 水饮内停。(兼证) 表证为主。 【治法】 散寒解表,温肺蠲饮,(平喘止咳)。, 小青

8、龙汤 ,君:麻黄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 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 温肺散寒化饮; 佐:五味子 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白芍药 养阴和营,防麻、桂发汗伤阴。 半夏 燥湿化痰,蠲饮降浊。 使:炙甘草 调和药性。,方解,姜、辛、味相配:散中有收, 使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 敛 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具 有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麻、桂相须为用发, 汗散寒解表力强。, 小青龙汤 ,配伍要点: 1.散收并用、相反相成:姜、辛 + 味; 2.解表药与温肺药并用以表里双散。,运用,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的常用方剂。 (名医方论) 2.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

9、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3.临证加减:本方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 表证不显者,可去桂枝,并改用炙麻黄。, 小青龙汤 ,4.现代用治: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合并感染等属于外寒内饮者。 5.现代研究: 具有平喘、抗过敏、降低血流阻力等作用。 6.附方: * 本方 + 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 7.病案分析,细辛, 小青龙汤 ,“夫风寒之表不解,桂枝、麻黄、甘草所以解之。 水寒之相搏,干姜、半夏、细辛所以散之。然寒欲 散而肺欲收,芍药、五味子者,酸以收气之逆也。 然则是汤也,乃直易于散水寒也。其尤龙之不难于 翻江倒海之谓欤。”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此方全为外有风,内蓄水而设

10、。所以不用石膏 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复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 一变而为辛散,外去风而内行水,亦名曰青龙者, 亦取发汗,天气下为雨之义也。” 费伯雄医方论, 小青龙汤 ,胸膜炎、胸腔积液 陈某,女,59岁。咳喘痰多反复发作4月余,伴胸痛 1周入院。曾在美国多家医院求治,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咳喘渐甚,痰多质稀,近1周伴右侧胸胁疼痛,咳嗽气促,病情加重,而回国就诊。诊见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渴喜热饮,舌淡偏暗,苔白略滑,脉细滑。胸片示陈旧性肺结核伴胸腔积液。,医案选录, 小青龙汤 , 诊断:悬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五味子、桂枝各10g 细

11、辛3g 干姜、炙甘草各6g 法夏、杏仁各12g 白芍、桃仁、云茯苓、丝瓜络各15g 水煎服,日1剂。服3剂后,咳嗽、胸痛等症明显减轻,咯痰少,可平卧。以此方加减进服20余剂,呼吸平顺,卧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症均愈。后以理中丸调理而愈。, 小青龙汤 ,医案 续,*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组成:本方 + 石膏 功效:解表蠲饮,兼清热除烦。 主治:肺胀。心下有水气,咳而上气,烦躁而 喘,脉浮者。, 小青龙汤 ,桂 枝 汤伤寒论,【组成】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甘草炙,二两,【用法】,大枣,原方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取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12、,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 ,原方服用法,【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病中风) 正邪相争:发热、恶风、头痛、 风寒客表 苔白不渴、脉浮缓; 邪气波及肺胃:鼻鸣、干呕; 营卫不和 卫阳不固,腠理疏松 :恶风; 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 :汗出。 【病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 柯韵伯有谓“自

13、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营卫不 和,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去邪”。, 桂枝汤 ,君: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 温助卫阳。 臣:白芍 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佐:生姜 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调卫; 温胃止呕; 大枣 补益脾胃;助白芍以和营血。 * 姜、枣相配,助桂、芍以调和营卫。 使(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桂、芍相配: a.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b.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 养阴而不留邪。,* 桂、草相配,辛甘化阳,以助阳实卫; * 芍、草相配,酸甘化阴,以养阴和营。,方解, 桂枝汤 ,* 原方服用法强调: a.“啜热稀粥” 补充谷气,以助驱邪外出; b.“温覆” 以助汗祛邪。 * 配伍要点

14、: 桂 + 芍; 桂 + 草;芍 + 草。,【运用】,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的代表方剂。(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 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 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 主之.” 张仲景伤寒论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 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 汗自出 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 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 发热,恶 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 弱自汗为主耳.” 柯琴伤寒来

15、苏集.伤寒附翼),名医论方, 桂枝汤 ,3.临证加减:本方亦能“化气调阴阳”而用治内科杂病 属于阴阳、营卫、气血不和者,诸如: a. 虚人自汗证 + 黄芪、白术; b. 低热证 + 白薇、银柴胡; c. 病后、产后体虚 + 黄芪、当归。,4.现代用治: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属风寒表虚者。 此外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病毒性心肌炎、冻疮、 冠心病等属于营卫、阴阳不和者。, 桂枝汤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发汗解热、抗炎镇痛、抑制病毒、调节肠 道和免疫功能及心血管等作用。 5.名词术语解释:调和营卫 6.衍化方: 本方 + 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7.类方比较:麻黄汤&桂枝汤,芍药,甘草, 桂枝汤 , 调和营卫:是指能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 邪的一种治法。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 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等证候,治疗上可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 和营卫,纠正这种营卫不和的状态。, 桂枝汤 ,类方比较,麻黄汤,桂枝汤,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强,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