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97986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课时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学案(含解析)岳麓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课时1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考纲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初步确立。(3)“文化大革命”。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现代中国的外交经历了初步奠定外交到外交新局面的历程。历史解释(1)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

2、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3)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与外交的特点、成就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理论,客观评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外交对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家国情怀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成就,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3.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

4、社会主义的过渡。(2)颁布: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3)内容(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意义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正式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产生方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3)历史意义3.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是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的基本组织。(4)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载入了1954年宪法。(3)实施:到1965年我国已经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4)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

6、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造反派展开“全面夺权”,社会秩序极端混乱。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4.党的各级组织也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5.大批干部、群众遭受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考点二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外

7、交方针(1)政策: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成就:建国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实践(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

8、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二)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原因(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2.中美关系的改善(1)原因(2)过程3.中日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推动。(2)过程: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构图解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史料观点 人民代

9、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核心论点:(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史料观点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

10、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核心论点: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构图解史 “一边倒”外交方针 史料论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关系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核心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

11、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史料论点 中美关系的缓和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核心观点: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尼克松认为孤立中国政策是错误的,主张缓和同中国关系,表明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微点延伸 中美、中日关系的突破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1)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3)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面临的外交困境,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探究1新中国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特点考题例证【典例1】 (2018课标全

12、国,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点评本题以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为载体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审题解题关键是紧扣“1956年”的时代背景理解题干所体现的政治报告内容的特点。解题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

13、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A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史论链接角度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

14、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角度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

15、地方的关系问题。(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即时体验1.(2018山东莱芜质检)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解析据题干材料,观察题图,可知图文反映了人民参加人大代表选举,可判断新中国开始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项。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不符,A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项错误。答案C2.(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