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心得体会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335438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订单农业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订单农业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订单农业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订单农业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订单农业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订单农业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订单农业心得体会(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订单农业心得体会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展开。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对此,我们作了一些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点看法。一、实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动摇农业产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放到了突出位置,几乎每年都在持续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其合理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

2、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XX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有80%下降到 %,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有20%上升到 %,畜牧业、渔业和林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二,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有了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XX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作物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由 %下降为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 %上升为 %,棉花、油料、糖料、水果、蔬菜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XX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增加到48402万吨,增长了 %,增产的粮食约占同期世界粮食增产总

3、量的2/5。与此相应,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也由 公斤上升到 公斤,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第四,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无论粮食、棉花、食用油、水果、蔬菜等种植业产品,还是肉、蛋、禽、奶、鱼、虾等养殖业产品,市场供应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空前繁荣的局面。尽管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只适应总体小康阶段较低水平的消费需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随着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就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是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而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

4、不足,依然需要进口,出现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种植业开发过度,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近些年来,一些地区频繁发生洪涝干旱灾害,在相当程度上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直接关系;三是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除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农作物在传统分工基础上有所调整外,大多数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分工,小规模分散布局仍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区域优势难以发挥;四是产业结构不完整,农民就业仍然过于集中在农业,导致单位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与此同时,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农业主要局限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全国大宗农

5、产品主产区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大量发展低质的大路货品种,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农业结构雷同的趋向没有完全改变,影响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显而易见,再按照过去的老路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给农业发展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深入探求和运用新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管这些年来,农民外出打工人数持续增加,来自打工的收入比重趋于提高,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接近3亿人,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在今后若干年内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之更加适应全面建立社

6、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适应加快农业发展、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更加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二、继续推进农产品由低质为主到优质为主转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农产品全面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状况提出来的,到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完全摆脱数量性结构调整的束缚,较为普遍的情况仍然是: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稍微紧俏些,立即会诱发众多地区一哄而上,很快出现滞销积压、价格下跌的局面。农民面临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很难把握应该多种些什么、少种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在提高农产

7、品质量上下功夫,继续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以优质农产品占领、巩固和扩展市场。这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内容。提高农产品质量,包括改进品种和提高品质两个侧面,通过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农产品生产由以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以优质产品为主。例如,目前东北春小麦,南方早籼稻和长江流域小麦以及玉米中的低质品种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品种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应当大力调减,以至退出生产领域,用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取而代之。虽然近些年我国农产品优质率有所提高,但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提高优质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从较低消费水平所要求

8、的优质走向较高消费水平所要求的优质,在目前我国农产品整体优质率仍然较低的起点上更是大有文章可做。在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宜采取单纯压缩农产品生产等消极的调整办法,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调整调整办法,即利用优质农产品和低质农产品在产量上的差异,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争取一举两得的效果。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偏重于追求产量,培育的品种基本上属于高产低质型的,优质农产品往往产量较低。因此,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往往意味产量的相应的下降,优质农产品发展越多产量下降就越明显,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不失为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

9、。今后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产量也会逐步上升,以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数量逐步增加的市场需求。三、在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与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对粮食生产实行明确合理的地区分工,主产区专心致力于商品粮生产并与主销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主销区则保持适当的自给水平,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通过市场机制将这些产品卖到粮食主产区和其它地区,并从主产区购买所需的粮食

10、和其它产品。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商品购销关系,必将使不同地区都能从中受益。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正是为了逐步推进这种新型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粮食生产方面,实行“一体两翼”的生产布局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所谓“一体”就是粮食主产区作为商品粮生产的主体,所谓“两翼”是指生态脆弱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指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我们在粮食生产布局上应当通过相应的政策导向,实现这三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合理分工。粮食主产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除了满足当地城乡居民口粮和饲料用粮、加工用粮需要外,必须向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和西部缺粮地区从数量上、质量上提供适应当地市场

11、需求的商品粮,尽可能扩大国内粮食市场的占有率。例如,河南等地发展加工专用小麦很有前途,但是要讲究规模经济效益,基本做法是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可以考虑在几个乡甚至几个县为单位连片建立生产基地,全省建立若干个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形成专用小麦的大批量生产能力,以利于统一提供良种和栽培技术服务,提高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以利于大批量收购、储运和加工,提高在粮食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使这些地区粮食产业的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生态脆弱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必须进一步消除毁林毁草种粮的现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应当看到,发展农业的目

12、的不仅是供给农产品,而且要维护和改进生态系统。尤其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这个问题更显得迫切和重要。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之所以遇到困难,一个基本原因就是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民的基本口粮和现金收入难以解决,力图通过过度开垦,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的自给水平,维持现金收入的来源。现在,随着粮食等供求关系的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应当指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一旦实行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还林还草还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在搞好试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13、,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确保推进一步成功一步。一个重要保障是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吃粮、用钱、烧柴等实际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加强口粮田建设,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在没有条件的地区,则应迁移人口、实行封山育林,利用自然界自我恢复功能增加植被)。同时,着重要解决好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兼顾农民的各种需要,消除影响森林正常生长的各种矛盾。还应看到,不论森林的生态效益多么重要,对于生产者来说,更多的是关心能否从中获得预期的经济收入。因此,除了保证相当比例的生态林、薪炭林外,最重要的是抓好经济林、用材林的培育和发展,并实行合理轮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

14、一,早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退耕还草还湖也要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在退耕还草之后,无论北方草原还是南方草山草坡,能否得到高效率的保护和开发,根本问题在于加强草场建设。通过加强草场建设,培育和增加牧草资源,实行围栏轮换养畜,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畜产品深加工,多层次地增加附加值,形成比开垦种粮高得多的经济收益。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应当适当安排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特别是花卉、蔬菜、果树等园艺业,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和扩大出口。与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具有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费用高、科技素质高和市场信息灵的特点,这种客观状况决定

15、了适宜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挖掘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可以考虑,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除农民自身口粮尽可能做到自给外,则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安排粮食和其它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不必过于强调提高粮食自给率,更不必强调非得做到自给自足,而应把资源集中用于发展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扩大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等农产品市场销路。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增强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保护好基本农田,以掌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应当走联合之路,共同建立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

16、产基地,通过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与中西部签订大宗农产品“订单”等途径,将双方的资源、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四、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值构成上应当具有的特征是,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同时,尽可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流通领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效益。尤其在人多地少的农业发达国家,更是如此。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展开的。国际经验还告诉我们,实现农产品增值主要有三大法宝,即养殖、加工和出口。从养殖来看,我国养殖业产值仍然较大幅度地低于种植业,发展的余地非常大的。XX年畜牧业产值相当于种植业的 %,即使加上渔业产值也只是相当于种植业的 %,与农业发达国家畜牧业高于种植业的状况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随着国内人民普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