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334144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剩余油(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大量岩心室内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岩石物性和流体特性条件下,油层含水饱和度、水驱油效率的变化取决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即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越大,油井含水越高、油层水驱油效率越高、含水饱和度也越高,油层剩余油也就越少。,前 言,前 言,前 言,油藏工程综合分析研究剩余油方法就是以这一水驱油规律为依据,求取各注采网块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并且综合利用大量的生产动态和剩余油监测资料, 从而获得油层含水饱和度、水驱油效率、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剩余可采储量的一种矿场适用的剩余油分析研究方法。,前 言,研究工作步骤,1、基础资料准备,1.1基础资料收集 1.1.1 油藏描述成果资料 通过以落实油藏构

2、造和细分流动单元为对象的油 藏精细描述,为下步剩余油研究提供以下几项资料:,1、各砂组顶面构造图; 2、各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图; 3、各流动单元有效厚度等值图; 4、各流动单元孔隙度等值图; 5、各流动单元渗透率等值图; 6、各流动单元储量参数表。,1、基础资料准备,1.1基础资料收集 1.1.2 油藏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 收集与本区块及其相同沉积环境下其他区 块的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资料(包括实验条件、岩芯物性),将其按照不同渗透率级别归类。,1、基础资料准备,1.1基础资料收集 1.3 油藏开发动态资料 油水井(单井)历年月度数据; 油水井(单井)历次产液、吸水剖面; 分注水井(单井)分层测

3、试资料; 分层系分年度注采井网图; 油水井(单井)历次剩余油监测资料; 油水井(新井)电测解释资料; 油水井(单井)压力测试资料。,1、基础资料准备,1.2 基础资料分析处理 1.2.1 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 根据研究工区内储层不同渗透率级别(代表发育的几种沉积微相),选取有代表性的岩芯的室内水驱油实验资料(油水粘度比与油藏条件下相近),建立不同渗透率级别储层的 注入倍数与含水; 注入倍数与平均含水饱和度; 含水与驱油效率; 含水饱和度与油水两相流度和 等关系曲线。,1.2.1 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席状砂微相,河口坝微相,1.2.1 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

4、制关系图版,1.2.1 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一)研究的前期准备,1.2.1 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一)研究的前期准备,1.2.1 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一)研究的前期准备,1.2.1 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一)研究的前期准备,1.2.1 室内水驱油实验成果处理,绘制关系图版,1、基础资料准备,1.2 基础资料分析处理 1.2.2 吸水剖面、分层测试资料分析,1.2.2.1 吸水剖面、分层测试资料分析、鉴定 根据油水井动态资料,对吸水剖面资料、 分层测试资料进行分析、鉴定,去伪存真;,1.2.2.1 吸水剖面、分层测试资料

5、分析、鉴定 当解释吸水厚度大于砂层厚度时,扣除同位素沾污面积,按照吸水层实际同位素吸附量面积大小比例关系重新 分配各层的相对吸水百分数。,1、基础资料准备,1.2 基础资料分析处理 1.2.2 吸水剖面、分层测试资料分析,1.2.2.2 多流动单元组成大厚层的吸水剖面处理 对于多流动单元叠加、电测解释 划为单层的大厚层,根据各流动 单元在吸水剖面图上同位素吸附 量面积大小比例关系分配该 厚层的相对吸水百分数。,1、基础资料准备,1.2 基础资料分析处理 1.2.2 吸水剖面、分层测试资料分析,1.2.2.3 确定储层吸水渗透率级差与注水压力的关系 选注采对应好、注水时间较早的笼统注水井,利用其

6、注水后三个月到一年内所测吸水剖面剖面资料、由多井点制作出油 藏吸水储层渗透率级差(连 通目标储层的渗透率与连通 储层的最大渗透率)与注水 压力的关系图版,确定不同 注水压力下不同注水井储层 吸水的渗透率下限。,2.1 确定有吸水剖面井各流动单元相对吸水百分数 原则上按照剖面测试时间和措施时间划分时间段(两次剖面变化大时,可取两次剖面测试时间中点分时间段) ,每一时间段内各流动单元以该时间段内剖面资料为基础确定各自相对吸水百分数。,2 各流动单元水量劈分,2.2 确定无吸水剖面井各流动单元相对吸水百分数 笼统注水井:根据该井不同时期的注水压力对应的储层吸水的渗透率级差,吸水渗透率下限值以上的且与

7、油井连通的流动单元,根据其KH值大小比例关系求取各吸水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的吸水百分数,再通过油水井动态变化分析,校正其结果。,2 各流动单元水量劈分,2.2 确定无吸水剖面井各流动单元相对吸水百分数 无吸水剖面分注井:先根据各分注层段的水嘴、分层段注水量由以下公式计算各分注层段对应井口的注水压力:,2 各流动单元水量劈分,然后在各分注层段内根据折算到井口注水压力与储层吸水渗透率级差界限挑选出吸水层,在同一分注层段内,由吸水流动单元的KH比例关系劈分分层注水量求取各吸水流动单元吸水量,最后求出各层在全井的吸水百分数。,2.3 劈分各流动单元吸水量 利用水井历年月度数据的单井月注水量 ,根据上面确定

8、的各流动单元不同时期相对吸水百分数,逐月计算出各流动单元月分水量 (套漏井必须按找漏资料扣除漏失水量),然后将某水井本流动单元的各月分水量逐月累加求出其累积分水量 。,2 各流动单元水量劈分,3 划分流动单元注采网块,计算网块孔隙体积,3.1 划分流动单元注采网块,由于储层存在毛管力的作用,储层的渗透率越高、储层亲水性越强上述网块越接近实际水驱波及面积。,3 划分流动单元注采网块,计算网块孔隙体积,3.2 计算流动单元网块孔隙体积 通过量取各流动单元各注采网块的面积( )、选取网块的平均有效厚度( )、平均孔隙度( ),网块孔隙体积: 。,4 确定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4.1 计算各流动单元基础

9、网块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和含水率,根据以上计算出的各流动单元各大网块的孔隙体积( )、网块内水井的累积分水量( ),计算出各大网块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4.1 计算各流动单元网块含水 根据以上计算出的各流动单元网块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由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与含水关系曲线查出各网块含水。,4 确定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4.2 由各流动单元单方向分水网块计算油井含水率 各流动单元注水井网块单方向注水量:,4 确定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3、分配各流动单元网块注水量、求取单方向含水,二、剩余油分布研究,4.3 校正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 结合油井射孔、堵水、水井调剖等措施前后的油井动态变化,剩余油监测、电测解释资料以

10、及沉积微相校正计算出的目前该流动单元各油井点含水。 水井点含水:有吸水量注水井点含水取1,无吸水量的注水井点,注水时间长的取0,注水时间短且在其他注水井波及区内井点的含水由等值线圈定,不在其他注水井波及区内的注水井点含水仍取0。,4 确定各流动单元井点含水,5.1 流动单元含水级别划分 根据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挖潜的需要,含水级别分为以下五个级别: 特高含水区: fw90%; 高含水区: 80 % fw=90%; 中含水区: 60 % fw=80%; 中低含水区: 40 % fw=60%; 低(未)含水区: fw=40%。,5 绘制各流动单元水淹图,5.2 绘制流动单元含水分级图 勾绘含水等值线

11、,其原理是以渗流理论和水驱实验结果为基础,主流线含水等值线按照油水井含水等份内插,由水井逐步向油井画线,同一等值线的向油井的弧度遵循椭圆规则(结合沉积微相的变化,等值线形态应相应变化),两椭圆弧线相交处圆滑处理。,5 绘制各流动单元水淹图,5.2 绘制流动单元含水分级图 或者采用该沉积相区等含水面无因次位移关系来确定,油井未水淹时,计算出该沉积相区现注水量下临界含水注入倍数下的孔隙体积,然后在注水波及区按等含水面无因次位移关系画含水等值线,此方法可以确定出未水淹区。,5 绘制各流动单元水淹图,5 绘制各流动单元水淹图,5.2 绘制流动单元含水分级图,水淹图等值线勾绘示意图,含水等分法,无因次位

12、移关系法,实例,实例,实例,实例,6、油藏开发状况评价 6.1 流动单元总体开发指标计算 6.1.1 计算各流动单元采出程度,6、油藏开发状况评价 6.1 流动单元总体开发指标计算 6.1.1 计算各流动单元采出程度,6、油藏开发状况评价 6.1 流动单元总体开发指标计算 6.1.1 计算各流动单元采出程度,6、油藏开发状况评价 6.1 流动单元总体开发指标计算 6.1.2 计算各流动单元平均含水,6、油藏开发状况评价 6.1 流动单元总体开发指标计算 6.1.3 计算流动单元采收率,由各流动单元的平均含水( )计算各流动单元的采收率:,6、油藏开发状况评价 6.2 各流动单元分水淹级别开发指

13、标评价 6.2.1 计算各流动单元分不同含水区采出程度,6、油藏开发状况评价 6.2 各流动单元分水淹级别开发指标评价 6.2.1 计算各流动单元分区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6、油藏开发状况评价 6.3 绘制油藏不同含水级别有效厚度叠加图,通过绘制的水淹成果图,从各流动单元水淹图上读取各井点不同含水级别的有效厚度,将其厚度叠加,并勾绘出等值线,供部署方案使用。,几点建议,油藏工程综合分析研究剩余油方法是目前矿场技术人员经常使用的一种的剩余油半定量研究方法,研究精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油藏开发调整和挖潜治理的经济效益,要做到提高研究的精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几点建议,1 、 简单整装油藏以细划流动单元为基本研 究单元,复杂断块油藏以井组或独立小 断块为基本研究单元。 2、 这种剩余油研究方法,较强地依赖于油 藏描述的成果,因此,要求油藏描述力 争准确,尤其是注水开发后期的油藏必 须开展微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非均质 特征为主要对象的精细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