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_a小调钢琴奏鸣曲_d845_音乐结构分析_刘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26628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81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舒伯特_a小调钢琴奏鸣曲_d845_音乐结构分析_刘彭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舒伯特_a小调钢琴奏鸣曲_d845_音乐结构分析_刘彭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舒伯特_a小调钢琴奏鸣曲_d845_音乐结构分析_刘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舒伯特_a小调钢琴奏鸣曲_d845_音乐结构分析_刘彭(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信息 a 小调钢琴奏鸣曲 (D 8 4 5 ) 是舒伯特在世时出版的第一首钢琴奏 鸣曲作品, 创作于 1 8 2 5 年 4 月, 1 8 2 6 年 3 月出版, 并且大获成功。 这首奏鸣曲以主题材料的统一和形式的集中而著名,采用了四个 乐章的庞大结构。这种与交响曲套曲完全一致的结构形式昭示了舒伯 特有意效仿贝多芬的勇气,也显示了舒伯特开始将其钢琴奏鸣曲的创 作构思建立在一种交响式的思维之上, 并且 “暗示出舒伯特开始将钢琴 奏鸣曲从起居室搬到音乐厅” 。这也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一个较 为突出的特征。 本文将从音乐发展、 表现手法、 和声特点以及曲式结构等方面对这 部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

2、分析。 第一乐章中板 (Moderato) , 倒装再现的奏鸣曲式 a 小调钢琴奏鸣曲 的第一乐章为中等速度的奏鸣曲式, 中板 (M o d e r a t o ) , 4 / 4 拍, a 小调,延续了奏鸣曲这种音乐体裁在经过古典主 义时期的完善之后所形成的典型结构。 1 、 呈示部: 本乐章的呈示部 (第 1 9 0 小节 ) 结构较为精炼。 主部 主部主题为典型的单二部结构, 可以清楚地划分为两个部 分, 第一部分 (第 1 1 0 小节 ) 是一个非方整型的乐段 (4 + 6 ) 。第二部分 (第 1 1 2 6 小节 ) 为方整型的乐段 (8 + 8 ) 。 主部主题中包含有两个主要

3、的动机,第一个出现在主部第一乐段 的 1 、 2 小节, 建立在主和弦之上, 抑扬格, 既陈述了调性又带有很强的 动力性。 第二个出现在第二乐段的第 1 1 至第 1 2 小节, 也是建立在主和 弦之上, 抑扬格, 低音始终由属持续音控制, 左右手相互交替的较为活 泼的节奏型与柱式和弦同分解和弦相互交替的和声织体给乐曲带来了 新鲜的血液。 随后, 这个动机在经过两次高八度反复之后开始进行变奏 式发展。 连接部 本曲的连接部开始于第 2 6 小节, 结束于第 3 9 小节。 连接部主要建立在由主属和弦相互交替而形成的动机之上,这个 动机与主部主题第二主动机的后半部分在节奏上相似。旋律与低音同 时

4、进行八度跳进, 并且与顿音式的柱式和弦交替进行, 使音乐显得极富 动力。 副部 本曲的副部 (第 4 0 6 2 小节 ) 也是单二部结构, 以求与主部 在结构规模上达到相平衡的目的。 第一部分从第 4 0 至第 5 0 小节, 为一 个非方整型的乐段 (4 + 7 ) 。第二部分从第 5 1 至 6 2 小节, 也是一个非方 整型的乐段 (4 + 8 ) 。 结束部 本曲的结束部包含两个结束主题, 似乎是对呈示部的回 顾和道别, 第一个结束主题 (第 6 4 7 6 小节 ) 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主部主 题的动机, 首先在 c 小调上出现, 随后对其进行了一次向 d 小调的离调 模进, 第二个结

5、束主题 (第 7 7 8 4 小节 ) 来源于连接部动机的变形与主 部主题动机变形的结合。 最后, 呈示部通过7的正格进行终止于 C大调。至此, 我们已 经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该曲呈示部的发展脉络: 2 、 展开部: 本乐章的展开部 (第 9 1 1 5 0 小节) 规模适中, 构思精 巧, 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展开部的引入部分 (9 1 - 1 0 5 ) , 展开 部的发展部分 (1 0 6 - 1 4 4 ) , 属准备与假再现( 1 4 5 - 1 5 0 ) 。 在本曲展开部的引入部分,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呈示部主部 主题动机, 即 “叹息” 音型的变形, 并通过模进的手法对其进

6、行发展。 展开部的发展部分是整个发展部的主体部分, 调性的发展较为丰富。 发展的主要脉络为: C大调 / a 小调D大调f 小调#f 小调a 小调。 在展开部的最后一部分出现了建立在 # f 小调上的假再现,主部主 题动机以模仿复调织体呈现,短短四小节之后便进入了再现部的属准 备之上。 3 、 再现部: 本乐章的再现部 (第 1 5 2 3 1 1 小节) 为变化再现, 对呈 示部的材料不论在织体还是和声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部第 一乐段沿用假再现的模仿复调织体,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主部主题又进 行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乐段将调性移至 c 小调之上, 对原有材料进 行了一定程度的变奏。 副部

7、主题的再现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其调性并没有按照古典 奏鸣曲式的惯例回归至主调, 而是移至其平行大调 A大调之上, 直到最 后的几小节调性才逐渐回归至 a 小调上。 再现部的结束部 (第 2 2 4 3 1 1 小节) 首先将两个结束主题移至主 调 a 小调上再现,随后对两个主题进行了变奏与动机交替相结合的较 大规模发展。最后在第 3 1 0 3 1 1 小节, 7的正格终止与较强力度 的结合给了本乐章一个圆满的结尾。 第二乐章稍活跃地行板 (Andante, Poco mosso) , 变奏曲式 本乐章是由主题和五个变奏构成的变奏曲,这也是舒伯特在其钢 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唯一使用变奏曲的乐章,

8、是他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 创新的一次具有革命性的尝试。 变奏曲的主题 (第 1 3 2 小节 ) 开始于 C大调, 再现单二部曲式。 第 一部分 (第 1 1 6 小节 ) 为一个复乐段。 第二部分 (第 1 7 3 2 小节 ) 是一 个方整型乐段 (4 + 4 ) 与第一部分再现部分的组合。 主题的曲式图如下: 变奏 (第 3 3 5 4 小节) , C大调, 使用上下助音与经过音来装饰 骨干音, 由于节奏加密, 音乐变得流畅而活跃。和声上基本延续了主题 的和声框架。第一部分和弦排列法由密集转为开放,突出了旋律的进 行。第二部分的对比乐段, 和声织体转变为三声部对位化织体, 并且进 一步活跃

9、了内声部的节奏。再现乐段则对低声部的分解和弦进行了八 度加厚处理。 变奏 (第 5 5 7 9 小节) , C大调, 本部分对主题在节奏与结构上 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变化。 节奏上, 主题旋律改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 流动, 音乐显得更为活泼。结构上, 舒伯特并没有沿用主题发展的结构 框架,而是将主题中第一部分的五音列动机同第二部分级进上行的动 机分别进行变奏后融合到一个乐段当中,并以此为基础在以后的部分 对其进行分裂式发展。 变奏 (第 8 0 1 0 5 小节) , c 小调, 是本乐章五个变奏中唯一一个 采用小调式的变奏。调性的变化, 直接改变了音乐的色彩, 使音乐欢快 的情绪黯淡下来。 变

10、奏 (第 1 0 7 1 3 7 小节) , A大调, 本部分基本上是以复调手法 来进行发展的。 第一部分的第一乐句使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织体, 第 二乐句的低声部开始在低八度的位置上对旋律进行加厚处理,进一步 强调了旋律进行的效果。第二部分的对比乐段采用了三声部对比复调 织体, 高声部仍以三十二分音符波浪型的流动所构成, 由主题的上行动 机作为骨干音。中声部为切分式节奏的分解和弦, 低声部则为属持续音。 变奏 (第 1 3 8 小节1 8 9 小节) , C大调, 主题变奏的最后部分是 本乐章发展的最为庞大与辉煌的部分, 类似于大型乐曲的终曲。 调性回 归至主调, 节奏也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重新

11、组合, 高低声部都以富有活力 的三连音为主, 音乐情绪略显激动。 第三乐章谐谑曲 / 活泼的快板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复三 部曲式结合奏鸣原则 本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的谐谑曲, 活泼的快板 (A l l e g r o V i v a c e) , 3 / 4 拍, a 小调, 虽然音乐的发展依然充满着强烈的动力性因素, 但是在音乐情绪 舒伯特 a 小调钢琴奏鸣曲 (D845) 音乐结构分析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刘彭 音 体 美 6 4 6 科技信息 的变换上与第一乐章的恢宏坚定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整个第三乐章 的音乐风格更加轻巧跳跃并且在速度上也是本奏鸣曲的四

12、个乐章中最 快的, 而且其内部有着较强的音区对比。本乐章的曲式图如上图。 本乐章的主题 (第 1 2 8 小节 ) 开始于由两个弱起的八分音符级进 上行至一个二分音符的节奏动机。整个第三乐章可以说都是建立在对 这个节奏动机的展开上, 主题材料的统一性非常高。 谱例: 谐谑曲三声中部( 第 3 7 1 7 9 小节) 的开始部分运用主题节奏动机 的基本形式进行了重新安排, 由高音区转到低音区并予以加厚处理。 音 区的对比再加上调性的变化, 使其得到了全新的色彩。 谱例: 三声中部的第二部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充式发展,发展的基础 依然建立在对主题节奏动机的逐步展开上。舒伯特将主题节奏动机的 继续发

13、展进行了精心的处理, 处理的手法主要是改换音区和离调模进。 切分式的旋律与柱式和弦的反向进行, 赋予了音乐较强的动力性, 使音 乐呈现出了辉煌的色彩。从第 6 6 小节开始, 调性通过等音转调的方式 转到了属调 e 小调上, 属调的出现, 为再现部作好了调性上的准备。 第 1 3 6 1 8 3 小节出现了一个建立在 F大调上的中等速度的插部。 上行为主的旋律, 以主属和弦相交替的色彩明朗的和声背景, 加之清晰 明朗的节奏, 使得音乐的情绪温和而舒缓。 谐谑曲的再现部分为第 9 3 1 3 5 小节, 属于变化再现。 第一部分的 前半部分在主调上再现,后半部分与第二部分则在同主音大调 A大调

14、上再现。 第四乐章回旋曲 / 活泼的快板 (Rondo. Allegro vivace) , 奏鸣回 旋曲式 本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回旋曲, 其中包含了主题与四个插部, 虽然规模较为庞大, 但结构组织手法却相对简单, 所有的主题都源自一 个自然音阶的四音列机组, 乐句的构成充满着变奏的原则。 本曲的主部 (第 1 4 6 小节 ) 是一个乐段, 由三个并列的乐句构成, 并且这三个乐句都是开始于对四音列的呈示,随后以不同的方式加以 展开。 第一乐句 (第 1 1 4 小节 ) 与第三乐句 (第 3 3 4 6 小节 ) 结构较为 相似, 第三乐句只是在中声部位置加入了一条级进上行的旋律 (四音

15、列 动机的反向进行 ) 。 第二乐句 (第 1 5 3 2 小节 ) 的发展则较为剧烈, 主部 的高潮也在此处出现。这样的结构安排, 体现出典型的三部性原则。 第一插部 (第 4 7 9 0 小节 ) 在主调上展开, 不再沿用主部中的弱起 节奏。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 4 7 6 4 小节 ) 是一个包含两个 乐句的乐段, 开始部分为对四音列动机的进一步展开, 主要对其进行了 改换音区与变奏处理。 谱例: 第二部分 (第 6 5 9 0 小节) 对第一乐句后半部分出现的材料进行 了拉伸式的发展, 谱例: 随后的部分对这个拉伸后的动机进行了两次离调模进,最后回到 主调。第 8 1 9

16、 0 小节主属和弦的连续交替进行预示着主部的再次出 现。 主部的第一次再现 (第 9 1 1 4 2 小节 ) 对主部的材料进行了重组与 扩充。首先, 在保持主部第一部分原有节奏与和声框架的基础上, 将第 三乐句中声部位置上级进上行的旋律 (四音列的反向进行 ) 移至高声部 位置, 并将调性转至属调 e 小调之上。其次, 改变了主部第二部分的声 部位置, 将八分音符的快速进行从高声部移至低声部上, 四音列动机则 在高声部出现, 并对其进行了三次离调模进。 谱例: 本部分最后通过复式正格终止结束在 e 小调上。 第二插部 (第 1 4 3 2 0 8 小节) 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第一插部的变 奏, 并以这个变奏了的主题形式作为基础, 进行了大规模的离调模进与 分裂式发展, 其中以第 1 6 9 1 7 7 小节对四音列动机所使用的卡农式复 调发展手法最有特点。 谱例: 主部的第二次再现 (第 2 0 9 2 5 4 小节) 除了将第三部分的调性转 至 A大调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