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25353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6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作者:陈寅恪,清华大学汪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927年,王国维忽然投昆明湖自杀。上午还去了清华大学讨论招生的事情,后来雇车了去了颐和园,吸烟徘徊之后,投水自尽。自此,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杀开始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之前的梁巨川(梁簌溟之父)之死,之后的朱湘、邓拓、傅雷、老舍、闻捷、三毛、海子,据说这是王国维遗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第三子王贞明)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

2、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陈著碑铭的内涵与意义,对于王国维的死,至今仍是说不尽的公案。但是,陈寅恪先生则为独标举王国维独立、自由的学术人格,是“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所谓“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不是为了旧朝的灭亡而殉葬,不是为了政治的使命而自强,而是标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事实上为中国现代学术确立一个基本的品格。,学术的自由独立,不妨说,这篇碑文对王国维之死进行了意味丰富的文化阐释。 1扣住“桎梏”与“真理”,标举“思想”为学者安身立命的所在;这和传统文人守“心性”为安身立命的认识有所不同了。“思想”是认识和探索的结果,“心性”则是一种信

3、念,是不求“真”的。 2 “学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生之学说,一是先生之精神。后者是根基,要纪念的是王国维的独立学术精神,而不是他的学说。,“王国维现象”,这篇碑文简洁清晰,主词鲜明,寥寥数语,就把王国维的死和王国维的一生总结为一种“文化现象”。陈寅恪大胆抛开对王国维学说和著述的纪念,赋予了王国维之死以现代学术的意义。从而使得这篇碑文成为后来学者的独立人格的精神象征。,陈寅恪其人,在中国现代学术的确立过程中,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势力、生活欲望等等,对损害学术的独立自主;反过来讲,陈寅恪等人标举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成了维护现代学术内在文化品格的关键所在。陈一生孤高自傲,不以为官为念、维求学术之真,与他所写的文章倒是有所呼应。,碑铭之为体,碑铭这种文体,按照伊尼斯的理论,属于“占有时间”的媒介文体。即力求时间传播的久远,而相对忽视空间的占有。在今天,大众传播日益倾向于对空间的占有,碑铭这种文体就慢慢消亡了。 陈氏这篇碑铭,体现了石质媒介的文体特征:1 主词突出;2 讲究修辞;3 叙、论、辩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