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24749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斑块是指扁平、隆起的浅表性损害,其直径大于1厘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斑块的种类有高危性斑块、脆性斑块、不稳定斑块等。具有破裂倾向的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即所谓的脆性斑块。脆性斑块也称易损斑块,它是一种能引起多数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具有破损倾向的斑块,其特点是脂质池大,纤维帽薄,斑块表面或内部有大量炎性细胞聚集。它多有65150微米的纤维帽和较大的脂质核心。易损斑块也包括所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为罪恶斑块的粥样病变的斑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是易损斑块破裂所致,这种引起冠状动脉管腔轻度狭窄的斑块,在X 线血管造影上通常不能显示。不稳定斑块也称为易损斑块,其结构特点为

2、富含脂质,脂质核心大,质地较软,胶原含量少,覆盖的纤维帽变薄,所含的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少或过度凋亡,合成纤维帽的基质蛋白减少等。易损斑块主要包括斑块破裂,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斑块等。在血管分叉、弯曲的地方易发生血液淤积,进而长出斑块。或者血管内壁受伤发炎,大量的白细胞过来修复形成疤痕,因而造成血管阻塞形成斑块。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进而导致下一个环节供血不足。同时会血管壁增厚且弹性变弱,因此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如果斑块表皮破裂,内部的组织液或组织细胞流出去,与血液接触,则会形成血栓。斑块破裂还会造成中风、心肌梗死等。如今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十分严峻,致残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易损斑块

3、的形成与很多因素相关。比如说斑块的形成一般发生在年龄超过45岁的人身上。同时,斑块还与其它疾病有关,据研究表面,患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病人的血管中更容易形成斑块。斑块的形成也受我们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抽烟、久坐等坏习惯会使人的血管更容易形成斑块。易损斑块的主要成分有:第一,纤维成分,如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纤维连接蛋白弹性纤维。第二,脂类,如胆固醇结晶、胆固醇酯和磷脂。第三,炎性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易损斑块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发生在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以及外周动脉等血管壁的全身性疾病,是引起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

4、原因。与冠状动脉的脆性斑块富含脂质成分和具有薄层纤维帽不同,颈动脉高危性斑块的特征为可引起血管严重狭窄。至于颈动脉斑块采用“高危”一词而非经典词汇“脆性”,是因为 “脆性”意味着存在富脂核心。颈动脉高危斑块不一定富含脂质,但相当不均质,并且富含纤维组织。颈动脉高危斑块破裂时,常形成壁内血肿或动脉夹层,可能与心脏收缩期血流对狭窄抵抗区的冲击有关。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且相对静止,所以颈动脉较冠状动脉更容易进行成像。周围血管 (如下肢血管) 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理学改变与颈动脉血管硬化病变相似。然而与周围血管病变成像相比,颈动脉斑块成像可以提供更多的诊疗信息。 尸体解剖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进行

5、的研究表明,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征兆。事实上,主动脉壁厚度、血管腔不规则程度以及硬化斑块成分等因素,对未来血管性疾病的发生都有重要提示。因此,法国主动脉硬化斑块研究会(FAPS)的研究人员通过应用TEE研究发现,血管壁厚度超过4毫米的非钙化性主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发生所有血管性疾病 (中风、心肌梗死、周围血管栓塞以及心血管疾病性死亡) 的危险性显著增加。上述非钙化斑块通常为富脂性斑块(美国心脏病协会分类中的型和a型),在不同的成像方法上可相对较容易评价和描述其特征。冠状动脉内富脂性斑块即为“脆性”斑块,容易发生破裂和血栓形成。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

6、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有二:第一是管腔狭窄致缺血;第二是斑块成份脱落致栓塞。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人们较多把精力投入到管腔狭窄的诊断与处理上,过多地在意狭窄程度的致脑缺血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随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动脉狭窄程度无关。因此有可能混淆了另外一个因素即斑块的不稳定性在其中的作用,从而这样结论性的结果使人们易于走入一个教条式的误区。 上海岳阳医院放射介入科卢伟 实际上颈动脉粥样硬化真正因为狭窄缺血低灌注导致脑卒中的只占其中一

7、少部分,因此另外一种机制即斑块不稳定性的研究就愈发显得重要。而对于不稳定性斑块的确认不能仅拘泥于近期临床症状的发生,尽管这些症状可能是轻微的或非致残性的;另外不稳定性斑块有许多的类型并且它们各自的病理学特征也并不相同,因此研究的最终目的应当是能以各种临床手段及早判明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及类型提前给予有效的干预治疗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即斑块的治疗也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动脉位置表浅且运动较少,故此处的粥样斑块比较容易检测,给临床研究提供了便利途径,介入治疗不稳定性斑块取得很好疗效,使高危患者得以稳定。目前颈动脉硬化研究取得飞速进展。 上述大型临床试验NASCET、E

8、CST、ACAS为我们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稳定型,不容易产生有症状栓塞或颈动脉闭塞,也就是说不容易产生严重后果;另一种是不稳定型,即使狭窄不太严重,产生有症状栓塞或颈动脉闭塞的危险性也较高。故此斑块不稳定性的概念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斑块的成份易于脱落致远端血管栓塞;第二是斑块的结构不稳定易于在短期内急速进展导致管腔堵塞,比如说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体内研究揭示了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病机制,胶原是纤维帽的主要结缔组织成分,平滑肌细胞位于胶原之下;纤维帽下为脂质的核心。纤维帽是其中起稳定作用的成份,而脂核是其中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斑块的稳定与否取决于胶原成份、平滑肌细胞与脂核间的比

9、例;另外,斑块所处局部环境中其他因素对斑块产生的作用也是斑块是否稳定的原因,主要因素有斑块自身张力、所处血管管壁的张力变化、施加于斑块上的压力等等,因此斑块稳定与否也取决于斑块的张力与施加于斑块的压力之间的平衡是否被打破。任何可以影响到斑块成份、受力变化的因素,都可能对斑块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血液中高浓度的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可能通过破裂的斑块表面或通过直接的渗入进入斑块内部,增加斑块内部脂质成份的比例,致使斑块不稳定化。低密度脂蛋白(LDL)可通过氧化、糖化等损伤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发动和维持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使动脉粥样硬化得以发展,这些经修饰的LDL在进入内膜后接触巨噬细胞后被吞入,形成泡沫细胞,

10、这一过程使得胆固醇酯的聚集易化,进一步增加斑块脂质含量,从而促进其不稳定化。 Iwamoto T等研究了8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得出结论:Lp与超声检测中低回波性的斑块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在组织学表现上就是那些脂核较大、相对不稳定的斑块,Lp可能参于促进或诱发了斑块的这种不稳定性。因此Iwamoto T认为Lp是老年以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及继发的血管栓塞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从减少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上着手,通过药物以及手术等方式降低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解决由易损斑块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等。但目前尚没有很具体的降低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的办法或药物,所以我们应该做更多的研究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当然,支架开腔和动脉搭桥在目前来说也是较好的治疗办法。同时,我们还应该从Mechanical Forces 、Structure、 Materical Properties等方面的结合来建模,以便更好的研究易损斑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