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317742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在书法史上,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时长安弘福寺怀仁和尚庋集王羲之书法所刻圣教序碑,一直以最早、最著名的行书碑刻而名闻后世。当时,因著名佛教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玄奘法师,远赴西域印度十七年,游学取经,驼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并在长安慈恩寺将其全部译成中文,成为中外文化和佛教交流史上一大盛事。唐太宗李世民赞其壮举,感其诚心,特为其译经作序。 唐朝初年,因唐太宗的嗜好,社会特别崇拜王羲之书法,称为“书圣”。怀仁和尚经多年收集王羲之遗帖,以灯影双钩法将其字描下,再拼集王字,将唐太宗的序,唐高宗李治的记,太宗复玄装的敕,李治为太子时的答柬,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五文献共刻于一碑,即

2、此圣教序碑,亦被称为集王字圣教序碑。此碑对于保存和传播“书圣”王羲之书法,卓有功效。明代王世贞称:“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模楷”,“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后世学王书,学行书者,以习圣教序碑为不二法门。 历代对此碑研究颇多,但主要在书法上。细读此碑之序、记、敕、答、经,其它方面也颇有值得重视的价值。 一、圣教序乃李世民为玄奘译经集所作的序,此序文气势开阔,文笔典雅,从天地阴阳、四时变化述及显像与无形,宏观与微观,再述及佛教教化之功能。序文赞扬玄奘法师为澄清和提升中华佛学,远赴西域寻求佛教真经的壮举: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

3、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追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纵”。唐太宗对玄奘法师的大规模译经盛事赞许有加: “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明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序文不长,读来气势飞动,论述相辅,雅丽工稳,诚为唐初骈文的典范。 二、唐太宗李世民性格英迈勇猛,战功卓著,为创立唐王朝的一代雄主。他在文化上也颇有学养建树。令人敬佩的是,太宗继位后,毫无骄矜之态。圣教序碑中保存的太宗答复玄奘法师的敕,语态谦虚自抑: “朕才谢圭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蔺,标凡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修躬省虑,弥益厚颜,善

4、不足称,空劳致谢。” 其心态非常平和谦逊。 英迈勇猛,难免不拘小节,生性张扬;战功卓著,难免骄矜;创业之主守成时,难免目中无人。而唐太宗独能将英迈勇猛、气度恢宏与谦逊自抑柔合为一体,则非常人所能及。这是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的重要优秀品质,也是他成为千古帝王模楷的卓越之所在。 以后历代开国帝王,如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一代英主,他心怀开阔,善于容人,但骄矜之色,时或显露,做不到如唐太宗般的谦虚自抑。 元世祖忽必烈,亦为一代英主,极善机谋。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元朝开国却规模宏大,气度开 阔。但元朝一立国,他即显傲慢自大之态。他的后代,没有他的英明机智,却比他更傲慢,目中无人。故元朝朝庭混乱多变。元朝

5、不满百年,有一半时间政治民生在动乱中。 三、圣教序碑中还保存有唐高宗李治为皇太子时对玄奘法师的一份答柬,更有谦卑之态: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明,内典诸文,殊未观揽。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李治在深宫妇人中长大,这种谦卑,是想学乃父太宗之风,有其形而似少其神,略显做作之态。但作为帝王,能谦逊总比傲慢好很多。 四、初唐中国的佛教主要为净土宗,法相宗,禅宗只有渐宗,且尚未大盛。太宗在圣教序中对佛教的描述是:“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佛家崇“空”,而非“虚”,这里将佛与道等同,认识有误。 当时佛教中争辩者为“空”部和“有”部之分,玄奘游访

6、西域,“询求正教”的目的之一即是想厘清这个问题。 由于对佛学中“空”的认识不透,唐太宗的圣教序中还有一段:“擘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这里将人的心与灵相分,灵为心外物。心灵相分,即心,佛相分,与后来禅宗明示“心即是佛”的觉悟差距尚远。 五、在圣教序碑中还保存有李治即皇帝位后讲述的圣记一篇。其中阐述:“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皇家对佛教的态度也出来了,要“总成乎实”,而非“虚”,更非“空”。帝王虽推崇佛教,但落下处,仍须在人间的“实”

7、,说明李治在政治上还是清醒的。但朝庭崇佛也是诚恳的,圣记中有句:“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可以为证。 六、圣教序还集刻了玄奘法师亲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此心经经文不长,却是佛学的核心经文。不论大乘、小乘还是南传、藏传和汉传佛教,都承认心经为佛法和学佛的重点经文。此经由玄奘法师直接从梵文中译出,达、雅、信均属上乘。其中的名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汉传佛教中,首次用汉语重新表达了空”、“色”观。“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简洁开示不落执着,不落诸相之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若厄。”为后来汉传佛教禅宗的顿宗,提供了一条佛理支点。 可以想像,当时玄奘法师将心经汉译出来并碑刻刊出而向外传播时,对中原佛教中的净土宗、法相宗的冲击和影响是很大的,在佛理上具有使各宗向禅宗归并的催化作用。 圣教序碑建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迄今已近一千四百年。此碑在唐史上和佛教史上的价值绝不亚于它在书法史上的价值,值得人们重视。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