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3310821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2、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

3、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

4、,以六律为之音。 【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

5、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

6、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

7、高的了。 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释义: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

8、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汉儒往往如此。 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9、 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动:感动。 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

10、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乖:反常。 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

11、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

12、,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雅:

13、指雅诗。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刺:讽刺。 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

14、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国史:王室的史官。正义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解释。“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正义解释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言天下”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解释。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解释。形容,形状容貌。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四始:正义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然则关雎”数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