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279208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程标准内容要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认知提示: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课是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总计七课时的第6课时。内容分为三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对内发展民族关系,对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学情分析尽管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理解比较肤浅和片面,但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非常感兴趣,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通过对图片、文字史料比较

2、到位的解读,去培养和树立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和文字史料,学习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管理等史实,认识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感悟张骞报效国家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1.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2.“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名称从何而来?炎黄部落由战争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民族发展历程。导入:1. 凯撒穿丝绸的故

3、事。2. 秦汉疆域对比,“西域都护”地域的增加。3. 唐诗中阳关、玉门关的诗句。4. 白寿彝中国通史对汉族名称形成的论述。学习目标:了解西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管理等史实和影响,认识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管理之间的联系,感悟张骞报效国家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过渡语:1. 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恺撒穿着灿若朝霞的长袍出现在剧场包厢时,百官们都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恺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人们用天下第一织物等最美的语言赞美中国丝绸。中国的丝绸是通过哪条道路传到欧洲的呢?2. 秦汉时期疆域图有很明显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西部多了一

4、个“西域都护”管理的大片疆域。西域都护是怎么设置,又是为什么设置的呢?3. 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提到的“玉门关、阳关”指什么地方?对于古代中国而言,这两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又有什么特殊的地位?4. 这个字,是一个王朝的国号,却没有随着王朝的覆灭消亡,而是在历时的长河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它就是“汉”!“汉”是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的名称并声名远播的?师生共同解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学习任务,有的放矢。第4种导入以民族发展和对外交往为切入点,似更符合本课教学内容,有利于历史情景的创设。【感知历史】教学内

5、容教学策略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自主学习:1. 汉代的西域指什么地方?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拜别汉武帝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解释“西域”之意)2. 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结果如何?张骞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3. 说说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事物。4.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除了亚欧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还有哪些对外交通路线?5. 找出教材汉代对西域管理的史实。整理史实充分利用表格、图示等方法整合本节课的基本史实。1. 教师问题导学,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基本史实。2. 学生交流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3. 教师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史料,帮

6、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史实。4. 师生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整理史实,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同时联系多种记忆方法,如关键词记忆法,知识体系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教师过渡语: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在交通和通讯条件落后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将相对封闭的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进而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整理史实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历史地图等资料树立

7、学生的时空观念。【探究体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史料探究、体验感悟1. 天子之忧(汉初)冒顿(汉初匈奴单于)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匈奴大攻围马邑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结和亲之约。(汉武帝曾想在马邑埋伏诱杀匈奴,但没有成功)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史记大宛列传

8、西汉建立到汉武帝统治初期,北方最大的忧患是什么?汉武帝打算如何解决这一忧虑?解决忧虑最大的困难又是什么?2. 张骞解忧是岁(前123年)也张骞从大将军(卫青),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大将军骠骑列传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史记大宛列传(1)张骞通西域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了解战场环境、击败匈奴做出了贡献;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等。)(张骞)应募,使月氏,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

9、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史记大宛列传(2)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使命,他身上具有什么可贵的精神品质?3.解忧之路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记大宛列传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时汉独护南道,(公元前60年)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都护治乌垒城,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汉书西域传(1)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汉的关系又有什么发展?(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图片: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路线图。(2) 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

10、史实?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原来分散在不同的地区。东西方联系中的最关键的一步中国与其以西的文明的联系,却由于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屏蔽,而迟迟不能实现。先秦时期的中国不了解葱岭以西的世界,西方同样也不了解中国。中国与葱岭以西地区的直接联系和相互了解,是从汉代开始的。自两汉张骞、班超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这条道路历经雪山、沙漠、盐碱滩等天然险障,它的开通无疑是古代史上的一个伟业。白寿彝中国通史(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打破了的东西方文明相互隔绝的状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教师教学策略:在学生交流展示基础

11、上精讲点拨,注意指导精读史料的方法。学生学习策略:精读史料分析图片史料的细节,找寻文字史料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理解材料的出处和可靠性,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研究史料之间的关系。分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结束语:汉皇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四百多年,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在对外交往中,汉朝的使者被称“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汉朝的军队为“汉兵”。于是,在汉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中,特别是与南海诸国以及中亚、西亚、东亚各国友好交往中,声名远播,“汉”之名遂被他族他国称呼为族名。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

12、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丝绸之路这条亚欧古代陆上交通要道的时候,穿越两千多年的风沙,再次出现于人们视线的焦点,它所传承的不仅仅是凿通之旅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险阻、报效祖国的可贵精神品质,更是一种互通有无、博大开放、开拓进取的胸怀和风貌。正是在这种胸怀和风貌下,汉代不仅开通了丝绸之路,科技文化也出现了新的因素,我们将在下一课两汉

13、的科技和文化中去学习和了解。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树立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通的因果联系,感悟张骞报效国家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巩固检测 迁移运用】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巩固检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B ) A大秦 B西域C安息 D新疆 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B ) 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元朝 3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 A )A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之后 D昭君出塞之后 学生完成课后检测练习,教师矫正反馈。所学知识巩固检测,迁移运用。板书设计5第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