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227054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与中成药第四章(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解表剂,上节回顾,1、中成药的处方来源及命名 2、中成药的剂型 3、影响功效的因素,贮藏保存于外观检查 4、中成药的用法、用量、发展方向,解表剂 系指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属“汗法” 药 物解表药 作 用发汗、解肌、透疹 适应证外感表证,运用注意: 1.解表剂多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 2.宜温服加衣盖被,以微汗出为佳 3.表邪未见而见里证者,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4.病邪全部入里者禁用,分类:因六淫之邪有寒热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 1、辛温解表剂 2、辛凉解表剂 3、扶正解表剂,第一节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剂有发散风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

2、表证,外感风寒证病机发展主要方向: 1、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温热外袭,伤及肺卫,卫阳被遏,不得发越,温煦失职,肺气失于和调的病理变化。 2、肺卫受邪-肺失宣降 3、表寒郁闭-入里化热,麻 黄 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炙甘草一两 (3g) 水煎服。,主证病机分析:,(太阳伤寒),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脉浮,营阴郁滞,头身疼痛,脉紧,肺气不宣,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方义分析:,君臣佐使,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1)发散风寒 (2)宣肺平喘,(1)解肌发表 (2)温经止痛,降利肺气,调和诸药,缓和峻烈,本方

3、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麻、桂相须: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麻、杏宣配: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增。 随证加减: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附方:,1、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烦燥,口渴,脉浮紧。 组成:麻黄汤增麻黄为六两(倍用),加石膏如鸡子大(二三两),2、三拗汤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

4、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3、华盖散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桂 枝 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仲景群方之冠” 组成与用法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生姜,三两(9g) ;炙甘草,二两(6g) ;大枣12枚。 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为外感风寒祛邪调正治法之典型代表,为调和营卫、阴阳之基础方。,主证病机分析:,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卫阳浮强,恶风、发热、头痛、脉浮,营阴泄弱,汗出,脉缓,肺胃不和,鼻鸣、

5、干呕,桂枝汤针对之病机,体现之治法: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义分析:,君:桂枝 臣:白芍 佐1:生姜 佐2:大枣 使:甘草,1、散风邪 2、助卫阳,1、益营阴 2、敛汗出,助君药散邪 兼和胃止呕,益气补中 滋脾生津,1、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 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营 2、调和诸药,营卫同治,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桂、芍配伍的意义: 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 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补不敛邪。 本方用量特点: 桂、芍等量,为调和营卫、阴阳之基本结构。,本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

6、汤发汗? 如何区别“病汗”和“药汗”?,风寒表虚证之汗出,汗愈出愈伤营卫,卫伤不能固守营阴则汗愈出;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益气敛阴,寓有解肌发汗,祛邪与敛营止汗扶正的双重作用,发的是邪汗,止的是阴津。故又称风寒表虚证之汗出为病汗,服用桂枝汤之汗出为药汗。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说:“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麻黄汤与桂枝汤比较: 相同点都是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剂。 不同点是:麻黄汤重在解表散寒,发汗为主。以无汗为特点。而桂枝汤重在调和营卫,解表散寒。以有汗或多汗为特征。,随证加减:

7、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体质素虚者,加黄芪; 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附方:,1、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汤加葛根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与用法 羌活,三两(9g) ;防风,

8、三两(9g) ;苍术,三两(9g) ;细辛,一两(3g) ;白芷,二两(6g) ;川芎,二两(6g) ;生地黄,二两(6g) ;黄芩,二两(6g) ;甘草,二两(6g) 水煎温服,主证病机分析:,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风寒夹湿证,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口苦微渴,舌脉:脉浮,苔白或微黄。,病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九味羌活汤方义分析:,羌活:发散风寒湿邪,止痛,防风:风中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术: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细辛 白芷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川芎,生地 黄芩,清泄里热 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9、,甘草 调和诸药,君,臣,佐1,佐2,使,九味羌活汤的剂型-丸、颗粒剂 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少阳经:黄芩 太阴经:苍术 少阴经:细辛 厥阴经:川芎 防风为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随证加减: 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里热甚者,加

10、石膏、知母。,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主证病机分析:,伤寒表不解,外邪引动内饮,心下有水气,内饮招致外邪,(内有寒饮),(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脉浮紧,喘咳、痰多清稀、胸痞、干呕 苔白滑,内外相饮,饮动不居,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小青龙汤方义分析:,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君:麻黄 发汗散寒 桂枝 宣肺平喘化,臣:干姜 温肺化饮 细辛 助君药散寒,佐:白芍 和营养血 制药麻桂,以防发汗太过,佐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 佐半夏 和胃止呕,止咳化痰,佐使:甘草 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小青龙汤配伍特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温化寒饮的常用组

11、合: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温化) (温散) (收敛) 运用: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 使用注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随证加减: 外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兼热象者,加石膏、黄芩; 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冬花; 鼻塞涕多,加辛荑、苍耳子; 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附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组成: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冬花、生姜、大枣。,第二节 辛凉解表,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的

12、特点: 1、发病急,传变快。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易伤津耗气。 5、多夹秽浊之气。,银翘散(温病条辨清 吴鞠通),主治证候分析:外感风热,邪郁肺卫。,外感风热,温邪犯卫,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有汗,脉浮数,热蕴成毒,咽痛,邪犯肺系,咳嗽,邪热伤津,口渴,表热趋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银 连 薄 牛 荆 淡 桔 芦 竹 甘 蒡 芥 豆 花 翘 荷 子 穗 豉 梗 根 叶 草 君 臣1 臣2 佐1 佐2 佐3 佐使,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解:,芳香辟秽。清热解毒,轻清宣透,,清热利咽。助君散邪,,助君散邪。去性取用,,宣肺止咳、利咽。,清热生津。,清心

13、利水。,调和诸药。 合桔梗解毒利咽。,运用:,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使用注意: 1、外感风寒及湿温病初起禁用。 2、不宜久煎。 温病条辨银翘散煎服法要求: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银翘散配伍特点: 1、辛凉方中配伍少量辛而微温之品,是为去性取用之法。 2、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是为清疏兼顾,以疏为主。,随证加减: 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热毒较重,加马勃、玄参; 热伤血络,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栀子; 肺气上逆,加杏仁; 兼挟秽浊,加藿香、郁金。,桑菊饮(温病条辨)I类,主证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轻证。,邪伤肺络 表热轻证,风热轻

14、浅,身热不甚,脉浮数,邪伤肺络,咳嗽,邪热伤津,口微渴,方解,桑叶 菊花 薄荷 杏仁 桔梗 连翘 芦根 生甘草,疏散风热,清宣肺热,清利头目,宣肃肺气,清热解毒,清热生津,调和诸药,君 佐 臣 佐 使,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配伍特点: 1、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 2、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银翘散与桑菊饮比较:,两方同为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桔梗、连翘、薄荷、芦根、甘草五药相同。 其不同之处是: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为“辛凉轻剂”。,方剂鉴别,桑菊饮,银翘散,共性,1.作用:辛凉解表,2.适应证:温病初起 卫分证,3.药物

15、:连翘、桔梗、 薄荷、芦根、甘草,桑菊饮,银翘散,区 别,辛凉轻剂 肃肺止咳,辛凉平剂 清热解毒 辛散发表,返回目录,为什么要在辛凉解表药中选用桑叶、菊花为君?,二药均入肺、肝经,皆能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 桑叶甘寒质轻,疏散风热,又能清肺热,润肺燥;菊花辛微寒,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桑叶疏散风热偏强,菊花平肝、清肝偏强。,运用:,辨证要点: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使用注意: 1、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 2、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3、不宜久煎。,随证加减: 气分热甚,加石膏、知母; 咳嗽较频,加黄芩; 咳痰黄稠,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 络伤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 津伤渴甚,加天花粉; 热毒咽痛,加玄参、板兰根。,扶正解表,适应证:表证而兼正气虚弱者。 分类: 益气解表 助阳解表 滋阴解表 养血解表,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 主证病机分析: 1、外感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 2、气虚:舌淡苔白,脉浮按之无力。(多用于小儿、老人、病后、产后。),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解:,薄荷 生姜 甘草 人参 茯苓 前胡 枳壳 桔梗 柴胡 川芎 独活 羌活,君 臣 佐1 佐2 佐3 佐、使,发散风寒 除湿止痛,解肌透邪 行气活血,祛风,理气宽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