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分层训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22465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分层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分层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分层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分层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邓稼先分层训练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A 宰割(zi) 筹划(chu) 鞠躬尽瘁(cu)B 难堪(kn) 开拓(tu) 鲜为人知(xin)C 元勋(xn) 呼啸(xio) 热泪盈眶(kung)D 燕然(yn) 彷徨(hung) 至死不懈(xi)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谣言 诞生 选骋 死而后已B 挚友 戈璧 仰慕 层出不穷C 癌症 决胜 胆识 妇儒皆知D 睿智 叱咤 氢弹 锋芒毕露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都献给了他们亲爱的祖国,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B 这位村民一生勤俭持家,为自己的小家

2、庭尽心尽力,可谓鞠躬尽瘁。C 据了解,全县范围开展“两学一做”主题宣讲活动,旨在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实质。D 2016年9月10日下午3时,位于云贵交界处的世界第一高桥尼珠河大桥全面合龙,距江面564米,世界第一当之无愧。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

3、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

4、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4 文段表现了邓稼先不畏艰险,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依据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种精神)?试具体阐述。答案: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描绘出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突出邓稼先的献身精神;环境描写的句子“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当核试验出现意外,面临危险的紧急关头,邓稼先简单的一句“我不能走”体

5、现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怕牺牲、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5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表现了邓稼先所从事工作的重要,其身上责任重大。(意对即可)6 根据要求,赏析词句。(1)“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赏析加点词的妙处)答案:(1)运用排比的修辞,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伟大的工程所具备的杰出的科学品质,突出了邓稼先的杰出才能和大将风度,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意对即可)(2)“撑”字很有

6、气势,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男儿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意对即可)7 文段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的“五四”时代的那首歌?答案: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了“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侧面展现邓稼先的远大志向,赤诚热烈的爱国之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意对即可)8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 逝世,请仿 照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例句: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答案:(示例一)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示例二)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符合题意即可)阅读下文,回答问

7、题。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咱们也建一个吧”“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就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

8、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进程。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

9、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

10、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 “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青丝熬成白发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每个工程难题,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

11、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熔铸了南仁东的心血,更熔铸了他的感情。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9 仔细阅读文章,将建成“天眼”经历的过程补充完整。提议选址立项建造竣工10 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答案:甘恒谦是南仁东的学生,岳友岭是南仁东的同

12、事,他们更熟悉南仁东的生活、工作状况,引用他们的话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南仁东制造“天眼”的不易和他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11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南老师拄 着竹竿,爬山 越岭为FAST 选址时,头发和 胡子还是黑的。答案: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岳友岭的感慨侧面表现了南仁东为造“天眼”付出的艰辛之大。1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答案: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南仁东就提议“咱们也建一个吧”,体现了他胸怀祖国、敢为人先、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品质。不辞辛苦,亲自到贵州大山勘察;为了节省时间,中午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吃

13、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汇报项目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对细节了如指掌,多次计算模拟,体现了他鞠躬尽瘁、科学严谨的优秀品质。(言之有理即可)素材挖掘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从1958年开始,“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国、敬业、献身。我国“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