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2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221239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2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动脉粥样硬化2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动脉粥样硬化2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动脉粥样硬化2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动脉粥样硬化2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粥样硬化2(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中等动脉: 肌性动脉 A. 结构:,1.内膜 由内皮和内皮下层(LCT)构成。在内膜和中膜之间,有一层均质嗜酸性的内弹性膜。膜上有孔。 2. 中膜: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构成,其间有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但无成纤维细胞 3.外膜:含营养血管和神经。有些动脉中膜和外膜之间有外弹力板。,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AS的特征: A内膜脂质沉积 灶状纤维性增厚 粥样斑块形成 管壁变硬、管腔狭窄,组织器官缺血,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高脂血症 (2)高血压 (3)吸烟 (4)继发性高脂血症疾病 (

2、5)其他因素,(1)遗传因素 (2)年龄 (3)性别,1、可控性 2、不可控性,(一)病因危险因素,1、可控性危险因素,VLDL、LDL与AS的发生呈正相关(OX-LDL) HDL具有抗AS 的作用:HDL通过CHO逆向转运机制清除A壁的CHO;HDL有抗氧化作用,防止LDL氧化;与LDL竞争性抑制。 各种脂蛋白在AS中的作用还与载脂蛋白有关: VLDL、LDLapoB促使LDL在A内膜沉积 HDLapoA-I激活胆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促使 CHO逆向转运,(1)高脂血症:血中总CHO、TG异常升高,(2)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与同龄、性别组正常人相比AS发病率高4倍,且发病早、病变重 机械性压力

3、和冲击作用较大内膜损伤 胶原暴露血小板聚集释放PDGFSMC移行、增生 (3)吸烟: 使LDL易于氧化 血CO内皮损伤 内皮释放GF SMC移行、增生,1、可控性危险因素,(4)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 糖尿病患者: 血中TG、CHO、LDL而HDL 甲低和肾综: 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血LDL ,1、可控性危险因素,(5)其他因素: 饮食:动物脂肪、高CHO食物、植物油 肥胖:易患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 行为:缺乏体力活动、过度敌意、心理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等,1、可控性危险因素,2、不可控性危险因素,(1)遗传因素 AS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约200种基因可能对脂质的摄取、 代谢

4、、排泄产生影响,而致高脂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由于LDL受体基因突变以致其功能缺陷,导致血浆LDL水平极度升高。 (2)年龄: 年龄接触致AS危险因素机会多 动脉壁本身增生性改变 (3)性别: 雌激素影响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水平,(二)发病机制,多危险因素A内皮损伤:内膜通透性,LDL进入内膜;M粘附、迁移和聚集以及氧自由基、GF释放,SMC并增生迁移、合成EMC,形成纤维帽。 OX-LDL具有细胞毒作用可使FC坏死、崩解,并与局部脂蛋白及其分解产物等共同构成粥糜样坏死物质,形成粥样斑块,*二、基本病理变化,AS根据病变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脂纹(fatty streak) (

5、二)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三)粥样斑块 (atheromatous plaque) (四)继发性病变,二、基本病变,1.脂纹(fatty streak) 肉眼: 淡黄色条纹(长短不一、宽1-2mm)或斑点(针头帽大小),平坦或微隆起于A内膜表面 镜下: 内皮细胞下大量泡沫细胞 来源于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高倍镜),脂质沉着 主动脉,(二)纤维斑块(fatty streak),肉眼: 内膜表面隆起的不规则灰黄色或白色斑块,如凝固的蜡烛油。,镜下: 1)斑块表层为纤维帽由大量胶原纤维、SMC、弹力纤维及蛋白聚糖形成。 2)深层可见泡沫细胞、脂质、巨噬细胞、

6、SMC、EMC、淋巴细胞。,纤维斑块早期,纤维斑块,(三)粥样斑块AS典型病变 (atheromatous plaque),肉眼: 动脉内膜面见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 切面表层是瓷白色的纤维帽, 深部有黄色粥糜样物质,管腔狭窄。,镜下: 表面:纤维帽 深层:坏死物质、胆固醇结晶(针状裂隙)和钙盐; 斑块底部和边缘:肉芽组织、少量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 中膜可变薄,(三)粥样斑块AS典型病变 (atheromatous plaque),(图)正常的冠状动脉,正常的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之粥样斑块,(图)粥样斑块,镜下1,动脉粥样硬化 HE染色 40,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期,(四)继发性病变,(1)斑

7、块内出血 : 管腔狭窄、闭塞 (2)斑块破裂:粥瘤样溃疡、栓塞 (3)血栓形成 :阻塞、栓塞 (4)钙化 :管壁变硬变脆 (5)动脉瘤形成 :大出血,(图)粥样溃疡,动脉粥样硬化(粥瘤性溃疡),返 回,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图)动脉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形成),三、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1.主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发生早,影响小 部位: 主A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 腹主A最为严重(易形成动脉瘤,造成大出血),其次胸主A、主A弓和升主A。,腹主动脉瘤,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AS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 是引起冠心病最常见的原因 以左前降支发病率最高 病变呈节段性,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分级:I级2

8、5 II级2650 III级5175 IV级7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心绞痛 心肌梗死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猝死,3. 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部位: 颈内A起始部、基底A、 大脑中A,Willis动脉环 后果: 脑萎缩 脑软化 脑出血,4. 肾动脉粥样硬化,部位:肾A开口处或主干近侧端 病变:肾血管性高血压、AS性固缩肾,5.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部位: 下肢A多见, 如髂A、股A、及前后胫A 病变: 间歇性跛行, 肢体萎缩 干性坏疽,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又称缺血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9、:最常见,2.冠状动脉痉挛 3.冠状动脉炎症,病因,冠心病临床表现,心绞痛 心肌梗死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猝死,一、心绞痛 angina pectoris,1、概念: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增引起的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2、临床表现: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憋闷或压迫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持续数分钟,常有诱因。硝酸甘油或休息后可缓解。 3、机制:心肌缺血、缺氧致酸性代谢产物或多肽类物质蓄积刺激心内交感神经末梢1-5胸交感神经节和脊髓段大脑痛觉,二、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MI),1、概念: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供血区

10、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2、临床表现: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且用硝酸甘油或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3、原因: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并发血栓形成或动脉持续性痉挛。,1、心内膜下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可累及肉柱和乳头肌; 表现为多发性、小灶性的坏死:直径0.5-1.5cm 严重者呈环状梗死。 多由于冠状动脉三大分支严重粥样硬化性狭窄,(一) 类型,2、透壁性梗死(区域性梗死)典型MI类型 累及心室壁全层或达室壁/3,梗死灶较大; 梗死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供血区一致,2)、透壁性心肌梗死部位,最常见左前降支供血区(50%) 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及

11、室间隔前2/3 次常见右主干供血区(25%) 即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心室 少数左旋支供血区 即左室侧壁,(二)、病理变化,1)肉眼观 贫血性梗死 梗死灶不规则,地图状, 6h呈灰白色 8-9h土黄色,干燥,较硬,无光泽 4d充血,出血带 1W肉芽组织增生,暗红色 3 W 瘢痕, 灰白色,2)镜下,2h心肌纤维拉长呈波浪状 3h肌浆凝聚 4h细胞核消失 6h中性粒细胞浸润。 1w肉芽组织长入 3w肉芽组织可完成机化,(三)、临床病理联系及生化改变,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伴发热、WBC血沉加快,心电图改变 生化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细胞内酶释放到血液中,可引起血中SGOT、SGPT、CPK、

12、LDH水平增高; 尤以CPK-MB和LDH1对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颇有帮助。,*(四)心肌梗死的并发症,(1)心脏破裂:多见于梗死后1-2周 好发部位:左心室下1/3处,室间隔 (2)室壁瘤:多见于MI的愈合期 多发生于左室前壁近心尖处 (3)附壁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左心室,*(四)心肌梗死的并发症,(4)急性心包炎:透壁性MI后的2-4d 累及心外膜纤维素性心包炎 (5)心力衰竭: 累及二尖瓣乳头肌;心肌收缩性 (6)心源性休克: MI面积40%时,心 肌收缩力极度,CO骤 (7)心律失常:,室壁瘤,血液在动脉瘤处淤滞,使内部形成附壁血栓。,三、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是由中、重度冠状动脉粥

13、样硬化性狭窄致心肌长期慢性缺血,心肌收缩性减弱而引起的进行性心功能不全。 肉眼:心脏体积大,心腔扩张, 镜下:心室肌有广泛多灶性心肌纤维化,四、冠状动脉性猝死,发病有两种情况: 在某种诱因作用下发作:如饮酒、劳累、吸烟、运动、争吵、斗殴等。患者突然昏倒在地、四肢肌肉抽搐、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泡沫、大汗淋漓,很快昏迷。症状发作后可立即死亡,或在1至数小时死亡。 在夜间睡眠中发病:往往不被人察觉,,引起猝死的原因:多数病例在1支或2支以上冠状动脉有狭窄性粥样硬化,有的病例并发血栓形成或斑块内出血。,部分病例冠状动脉仅有轻度,甚至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部分病例猝死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复习题,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变分为 , , 和 四期。 2.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有 , , 。 3.冠心病的类型有 , , , 。 4.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的继发性改变包括 , , , , ,,AS病因及发病机理:,正常:,脂质以脂蛋白形式在血浆中运行。,蛋白,脂肪,亲水端,疏水端,脂蛋白,血脂蛋 白分类,乳糜颗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 : 含胆固醇最高,分子小、易氧化。,高密度脂蛋白(HDL),3)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