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98349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物理解题的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第一步迈不开,具体的解题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的高考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加提高,因而要求同学们必须学会审题。审题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一字不漏的读题,而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多方面来完成全过程,通过审题分析,能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生动而清晰的物理情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才能顺利地、准确地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在未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都要审题不止,而且题目愈难,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以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致错误。审题过程,要了解这样几个方面:(1)题中给出什么;(2)题中要

2、求什么;(3)题中隐含什么;(4)题中考查什么;(5)规律是什么。当然,物理审题也有一定的技巧,现总结如下:技巧一: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词语”视而不见,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指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例1.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被长为L的绳悬挂静止,一个质量为m的水平飞行的子弹击中木块,并随之一起运动,求子弹以多大的速度击中木块,才能使绳在木块运动中始终绷紧?解析:此题的物理情景比较清晰有序,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关键是要抓住限定条

3、件,“始终绷紧”就是关键词,它意味着M与m必须一起绕悬点做圆周运动,进一步分析就可得到两种情景:(1)M和m能通过最高点,做完整圆周运动,此时M在最高点有最小速度,这意味着子弹打击M的初速度存在某个最小值(过程略),且。(2)M和m只能运动到悬点高度下的某位置,做不完整的圆周运动,此时M和m运动的最高点与悬点等高,速度为零,这意味着子弹的初速度存在某个最大值(过程略),且,此题的完整的解为或。技巧二:审题时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高考物理之所以较难,不仅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使人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正是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分析挖掘出

4、来,这常常是解题的要点,有些隐含条件隐蔽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例如题目说“光滑平面”就表示“摩擦可忽略不计”,题目说“恰好不滑出木板”,就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且具有了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还有一些隐含条件则隐蔽较深,或者不常见到,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例2. 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若小球在平抛运动中的几个位置如图2所示的a、b、c、d,则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的计算式(用L、g表示),其值是_。(取)解析:本题所隐含的条件是:a点不是抛出点。因此,若直接套用公式计算必然导致错误,然而,要挖掘出这一条件,必须克

5、服原实验过程定势思维的影响,通过分析验证才能发现:ab、bc、cd间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之比为1:2:3,而不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关系的1:3:5,明确了这一点,就不难由,得出。技巧三:审题时要画好分析图形,构建物理过程画好分析图形,是审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确定物理量间的关系,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的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等,也可以是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例3.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此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的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

6、J,则恒力甲和恒力乙所做的功各是多少?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过程中两力的位移关系、大小关系以及各自做功的情况,因此画出过程图如图3,标明位移,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图,很容易得到以下信息:,即两力都做正功解得小结:在审题过程中,要养成画图示题意的习惯,解物理题,能画图的尽量画图,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过程、探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受力图、电路图、光路图等,几乎无一物理问题不是用来图来加强认识联系的,而画图又迫使你审查问题的各个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使物理过程一目了然。技巧四:审题时要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一般都很复杂,为了解决它,常常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物理模型就

7、是忽略次要因素的产物。例如质点、不可伸长的细绳、不计质量的轻弹簧、定值电阻、内阻可忽略的电源等等都是理想模型。对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通过审题分析,就是要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例4. 质量为M、电量为q的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其速度方向改变的角度为,AB的弧长为S,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AB弧中点的场强大小解析:有些考生对题目给出的条件模糊不清,不能根据题目告诉的条件构建出物理模型,因而后面的问题便无从下手。审题时,抓住“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度v沿圆弧运动”,知此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进而推断此质点是处在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那么由此而构建的物理模型也就非常清

8、晰,再由点电荷形成电场的特点,同一圆弧上各点的电势相等,故得,再由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和质点受到的电场力提供的向心力,即。又,联立解得:。技巧五:审题时要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地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个是碰撞过程,另一个是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热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注:这些过程的定量计算在高考中已不作要求)。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电磁振荡等,以上的这些基本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学习中都必须

9、认真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例5. 如图4所示,AB、CD是两根足够长的固定的平行金属导轨,而导轨间距离为L,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在整个导轨平面内部有垂直平面斜向上方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在导轨的A、C端连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一根垂直于导轨放置的金属棒ab,质量为m,从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求ab棒的最大速度,要求画出ab棒的受力图,已知ab棒与导轨间的摩擦因数为,导轨与金属棒电阻都不计。图4解析:首先分析金属棒在下滑过程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即重力G(mg),支持力()、摩擦力、安培力F(BIL),如图5所示,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和安培力

10、公式得。图5其次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棒下滑的加速度:最后由力学规律分析棒的运动情况,求出最终速度。棒由静止下滑,当时棒达到最大速度,并以此最大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当棒平衡时有:所以小结:此题就对典型运动过程“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运动”的考查,在高考中多次出现。技巧六:审题时要抓住物理过程的要点(1)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适当划分为若干阶段;(2)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3)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例6. 一平板车,质量,停在水平路面上,车身的平板离地面的高度,一质量的小物块置于车的平板上,它到车尾端的距离

11、,与车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如图6所示,对平板车施加一水平方向的恒力,使车向前行驶,结果物块从车板上滑落。物体刚离开车板的时刻,车向前行驶的距离,求物块落地时,落地点到车尾的水平距离s(g取)图6解析:对此题的求解,可以把整个物理过程化解为四个子过程:从开始运动到物块刚离开平板车物块做匀加速运动,车做匀加速运动;物块离开平板车后做平抛运动,车做匀加速运动。在物块离开平板车时刻,设车和物块的速度分别为和,二者是联系各子过程的“桥梁”,它们既是前一过程的末速,又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如图7所示:图7设水平恒力为F,物块与车的摩擦力为,物块在车上运动的时间为t,此过程中,车和物块的加速度分别为和,则有:所以

12、设物块平抛时间为,通过的水平距离为,则有: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车的加速度:车通过的距离:所以技巧七:审题时要谨防以假乱真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含而不露,需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有关概念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要急于动笔列方程,以免以假的过程模型代替了真的物理过程。例7. 如图8,在一匀强电场中的A点有一点电荷,并用绝缘细线与O点相连,原来细线刚好被水平拉直而没有张力,现让点电荷从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试求电荷经O点正下方时的速率v。(已知电荷的质量为,电量,细线长度为,电场强度,g取)解析:许多同学见到此题,不假思索地认为小球从A点开始做圆周运动,由动能定律列出方程,代入数据得。实际上本题中,电场力和重力

13、的合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所以电荷从A点开始沿直线经O点正下方B处到达C点后,细线方开始被拉直,如图9所示,电荷从A点到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一开始做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得:,解得技巧八:审题时要仔细,排除干扰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出已知条件,或解题过程中精心设置一些歧途,或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也就是利用干扰因素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在审题过程中,只有迅速地排除这些干扰因素,解题才能迅速而正确。例8. 如图10所示,是定值电阻,和是两个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两电表都有一定值,现调节和,使得电压表的示数加倍而电流表的示数减半,则

14、电阻消耗的电功率将( )A. 变为原来的 B. 变为原来的C. 变为原来的4倍 D. 与原来相同图10解析:本题中的电压表与和并联,量的是它们两个总电压,而不是两端的电压,与本题的解答无关,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因此应迅速地排除它的干扰,只利用电流表示数减半的条件就能立即得出消耗的电功率为原来的的正确结论。技巧九:审题时要注意过程中瞬时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瞬时问题,求解这类问题时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物体受力突变的。对于理想刚性绳或刚性支持面,形状改变时可以不计时间,其弹力能突变;非理想刚性绳的形变改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例9. 如图11所示,长L2m的不可伸

15、长的轻绳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的小球,将小球从O点正下方处水平向右抛出,经一定时间绳被拉直,此时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以后小球只以O点为悬点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试求小球摆到最低点时绳所受的拉力。图11分析:此题的关键在于绳被拉直的瞬间,绳的作用力将对小球产生较大的冲量作用,使小球沿绳方向的速度在绳冲量的作用下瞬间变为零,出现机械能向内能转变,而垂直绳方向的速度不变。从抛出到小球将绳拉直的过程中,小球做平抛运动,设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为,则,所以。到绳绷直时,小球在竖直方向上获得的速度为,此时小球的合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成角,将此速度沿绳的方向和垂直于绳的方向分解,如图12所示,沿绳的方向的速度

16、在绳的冲量作用下变为零,小球只剩下与绳垂直的分速度图12设小球摆到最低点时的速度为,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小球摆到最低点时:解得:小结: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物体与不可伸长的绳发生作用时使绳瞬间绷直这类现象中,物体沿绳方向上的动量要发生变化,由于绳不可伸长而发生永久性的形变,使得机械能有一部分要转变为物体的内能。因此,我们在解这类题时,一定不能忽视这两个变化,审题思维要更加严谨。技巧十:审题时要注意合理划分或合并物理过程在审题过程中,物理过程该分则分,宜合则合,并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加以统筹考虑,以求最佳思路。例10. 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的小物体,放在绝缘的水平轨道上,O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