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83225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目标解读】【课程标准】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过程与方法研读图片、文献、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

2、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1.“两弹一星”。 2.文化事业的发展。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青蒿素,是中国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

3、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新课探究】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背景。【材料链接】材料一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这是爆炸瞬间在数千英尺高空腾起的巨大的蘑菇云(下图)。材料二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帝国主义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原子弹,只有手榴弹。毛泽东材料三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材料四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4、,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问题探究:原子弹的发明对人类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仍然要坚持研制核武器呢?答案提示:a.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b.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2)名词解释。“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3)过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

5、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装载着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成功发射。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4)意义。“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5)杰出人物。【材料链接】材料一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邓稼先材料二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材料三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邓稼先回去后与夫人

6、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在邓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下乡和回城没工作。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邓稼先正好在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后来,他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文化大革命”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试验。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我国的核试

7、验工作,因此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 材料五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邓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邓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材料六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邓稼先经常在最关键、最危险的环节(如插雷管)亲自操作,并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工作人员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后来,在一次试验的事故中,他遭受核辐射,于1986年不幸去世。问题探究:从这些人物的身上,你看到了我国“两弹一星”工作者的哪些优秀品质?答案提示

8、: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2.航天技术(1)成就展示。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在轨飞行一天后,于10月16日清晨返回,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用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国家。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这是中国第二艘搭载

9、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中国成为第三个能进行飞船舱外活动的国家。2007年11月12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表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

10、务。2012年6月18日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2)意义: 载人航天是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1)材料展示。材料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

11、2004年12月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材料二中国是个人口超级大国,国外曾有人质疑:“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材料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材料四

12、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材料五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 500亿千克。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如果将常规稻全部换成杂交稻,全世界水稻总产量可翻一番,能多养活10亿人口。 (2)材料解读:袁隆平经过多次杂交试验,于1973年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影响。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在世界推广,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被称为“东方魔

13、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4)问题探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a.政治:国家的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b.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的增强。c.思想:优秀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材料展示材料一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材料二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

14、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材料三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问题探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取得这么多科技成就的影响有哪些。答案提示: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2.青蒿素(1)材料展示。材料一图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二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材料二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

15、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材料三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材料四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2)材料解读: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2016年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青蒿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