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82440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2)教案(含解析)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四个现代化;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背景及八大召开的意义;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具体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整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表现及其特征,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影响、教训及历史启示”的讨论辨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3、情感态度

2、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和不易,认识或体悟“国家的经济建设要结合具体国情,重视客观经济规律”。二、教学要点1、重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难点: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的错误(背景、影响);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或模式,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勾画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概的轮廓,而没有具体建设方案。在人类历史上,俄国首先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生: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新生的苏俄政权战胜困难,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3、1921年,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师: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又是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师: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后来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对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是如何思考的呢?学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师: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自己的思考?主要是学习借鉴哪国方法?生:没有,主要是学习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师:同学们可以看到建国之初,新中国的建

4、设基本是照搬苏联。但是到1956年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决心走自己的道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导入本课)1、中共八大(1)八大召开的背景:一方面,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揭露了苏联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斯大林的错误(主要表现:权力高度集中到中央;个人崇拜,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农村政策错误等)。苏共二十大报告给毛泽东以很大震动,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毛泽东从1956年2月4月做了大量系统的调查研究,在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学生阅读材料三、四。通过阅读分析

5、,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已警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问题,开始独立思考、探索适合中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中共开始探索的标志,为中共八大召开做理论准备。(2)八大的内容: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在大会上,毛泽东致了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会上,朱德、陈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并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的分析;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阅读材料五。分析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

6、盾及主要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足够的理论准备,以及复杂国际国内因素,八大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按照八大分析的方向发展,而是出现了严重的失误。2、总路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带领学生学习,整理归纳: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左”的错误的表现及其特征。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速度);大跃进运动: (高速度高指标;表现:放高产“卫星”;大炼钢铁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规模大、公有化程

7、度高(农业生产关系变革)。通过学习整理使学生认识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导致19591961年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由探讨: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从中得到的启示?背景(原因):(1)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足够的理论准备(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对工作重心转变的认识不彻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成熟和牢固地树立起来);(2)从国际共运的形势分析,1956年前后国内外重大事件,尤其是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之后影响了党和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作出了错误结论,开展整风运动,反右扩大化,导致左的错误泛滥;(3)

8、“落后现状压力下的急于求成心理”等。启示:经济建设应该根据具体的国情,重视客观经济规律等。3、国民经济调整面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各级领导的头脑逐渐冷静下来。1961年1月,召开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阅读材料六,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反思建国十年来的革命与建设,纠正建设中的失误。1965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工农业生产恢复,并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继续在曲折中前进!4、小结。资料附录:材料一:(搞社会主义建设)“建国之初,没有办法,搬苏联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9、年,第365页。材料二: 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材料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四: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

10、它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五: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首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材料六:“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去调查它,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毛泽东1960年十年总结-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