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75223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7A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7A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7A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7A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81-优质实用版文档】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基础:井田制(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权利和义务:各

2、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5)瓦解: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破坏表现: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2宗法制(按照血

3、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

4、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6)宗法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背景或条件(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

5、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

6、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郡县制起源:源于春秋后期。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

7、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

8、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交通方面:修建驰道;开通灵渠。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焚书坑儒军事方面:南征越族;北方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法律方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

9、字;焚书坑儒。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2)消极: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

10、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政治措施:建立中朝:中朝(或内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

11、”)。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2)文化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

12、2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2主要措施:(1)收精兵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

13、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地方: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3影响: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教训:改革必须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

14、人治国;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四)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一省制: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行省制度(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影响: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对地方的管理,有

15、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各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省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五)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2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3两汉: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5隋唐:科举制。概况: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作用: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选拔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d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6明清: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