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版】岳麓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1-6课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70794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A版】岳麓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1-6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8A版】岳麓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1-6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8A版】岳麓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1-6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8A版】岳麓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1-6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8A版】岳麓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1-6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A版】岳麓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1-6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A版】岳麓版初三历史下册教案1-6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第1课伟大的十月革命备课时间:20KK年3月2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3、过程与方法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

2、过程:导入: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一)沙皇专制统治的崩溃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

3、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二)、十月革命的历史胜利1、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2、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

4、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4、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5、。(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5、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KK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全课小结:六、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七、教学后记:弄清十月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措施八、板书: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

6、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3、十月革命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4、巩固政权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5、历史意义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鼓舞

7、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备课时间:20KK年3月2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3、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8、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阅读课文说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2、讨论一下,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

9、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经济;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苏联的成立(板书)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7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10、示意图)(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2、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

11、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2农业集体化(板书)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内

12、容。(看书P9)五、全课小结:六、版书设计1新经济政策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建立苏联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3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经济建设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2)政治生活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七、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八、教

13、学后记: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备课时间:20KK年3月2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只要求学生了

14、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战争的结束,并没使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停止。)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想一想:参加会议的27个国家地位为什么不同?(揭示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就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等实力。)议一议:针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受益者是谁?对德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揭示列强召开会议的真正目的;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的问题,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绪。)说一说:凡尔赛体系的含义。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

15、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尔赛体系的概念:19191920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新秩序”进行适当的讲述: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主要包括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其中日、美等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小组讨论:(教师展示中国历史中列强瓜分中国形式图)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怎样的历史?九国公约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地位?(列举事实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