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赵勇.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66253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赵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赵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赵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赵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赵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赵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_赵勇.pdf(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小城镇建设 热点关注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风景 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7小城镇建设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制度 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回顾和总结近 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 护,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 的经验,使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 化、传统街巷风貌和典型民居建筑 的古村镇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认识理念和保 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 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 无情地被拆旧建新,使千百年来保 存下来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格局荡然 无存。如何针对目前保护中存在的 众多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 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对策,以 抢救更多

2、的乡村历史遗存,成为当 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 由来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提法 是我国独有的,国外一般称为历史 小城镇、古村落,并将历史小城 镇、古村落列为历史地区的一部 分。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 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就 (村)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 建筑群,相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 单位加以保护。进入二十一世纪 以来,随着2000年“皖南古村落”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 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明确 规定以及2003年中国首批历史文 化名镇(村)的公布命名,标志 着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 制度的正式建

3、立。在目前我国四 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 单中,共有历史文化名镇143个, 历史文化名村108个,分布在华北 区、东北区、华东区、华中区、 东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内的27 个省,4个直辖市。覆盖范围较为 广泛,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 我国不同区域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的地貌特点、文化类型以及民居 形态特色,填补了我国遗产保护 体系中的空白(见表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 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 与历史名镇所 所长 赵勇 陆续制定了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 的决议、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 宪章等一系列有关历史小城镇、 古村落保护的国际文献,一些国家 如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等,也 纷纷开展了卓有成效

4、的保护工作。 纵观国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值得 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一是注 重历史村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提 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保护传统街 巷、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所根植的 自然生态环境,并防止水、大气和 噪声等环境污染,以及电线、广 告、路标等视觉污染的产生。二是 倡导多学科参与保护,包括建筑保 护、城镇规划以及历史学、艺术 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领 域在内的学者组成多学科的专家组 来拟定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 三是比较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 惯和愿望,对涉及公共需求的保护 目标要做出积极响应;积极培养当 地居民生活在历史小城镇、古村落 中的自豪感,并使居民自觉将保护 历史环境作为应

5、担负的责任,这些 都被看作是保护的前提条件。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 保护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6 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城时,首次提出对“对文 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 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 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 村落等予以保护”,拉开了我国历 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的序幕。随 后,不少省份陆续开展了历史文化 名镇的命名和保护工作,一些名镇 二、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 现状 (一)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 村镇保护的成功实例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不 少地方陆续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 (村)的保护工作,并在保护和整 治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 较

6、为成功的实例有: 1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同里建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 成七个圩头,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 串为一个整体,位于镇内的退思 园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8小城镇建设 热点关注 区域历史文化名镇(村)名称数量文化区系民居建筑类型 华北区 北京市爨底下村、古北口镇、灵水村、琉璃渠村;河北省暖泉镇、 广府镇、大社镇、天长镇、鸡鸣驿村、于家村、冉庄村、英谈村 、偏 城村、北方城村;山西省静升镇、碛口镇、汾城镇、娘子关镇、 大阳镇、西湾村、张壁村、皇城村、西文兴村、梁村、良户村 、 郭峪村 、小河村、师家沟村、李家山村、夏门村、窦庄村、上庄 村;内蒙古

7、自治区王爷府镇、多伦淖尔镇、美岱召村、五当召村; 陕西省陈炉镇、党家村、杨家沟村;河南省神 镇、荆紫关镇、赊 店镇、朱仙镇、古荥镇、竹沟镇、临沣寨(村)、张店村;山东省 新城镇、朱家峪村、东楮岛村、雄崖所村; 52 燕赵文化 三晋文化 齐鲁文化 四合院 窑洞民居 蒙古包 东北区 辽宁省永陵镇、牛庄镇;吉林省、叶赫镇、乌拉街镇;黑龙江省横 道诃子镇、爱辉镇。 7 满洲文化 关外文化 合院民居 井干式民居 华中区 上海市枫泾镇、朱家角镇、新场镇、嘉定镇;江苏省周庄镇、同 里镇、 直镇、木渎镇、沙溪镇、溱潼镇、黄桥镇、淳溪镇、千灯 镇、安丰镇、陆巷村、明月湾村;浙江省西塘镇、乌镇、南浔镇、 安昌镇、

8、慈城镇、石浦镇、东浦镇、前童镇、佛堂镇、廿八都镇、 锦溪镇、邵伯镇、余东镇、沙家浜镇、皤滩镇、岩头镇、龙门镇、 新市镇、俞源村、郭洞村、澳村、吴村、三门源村;安徽省三里 河镇、毛坦厂镇、许村镇、万安镇、水东镇、西递村、宏村、渔梁 村、江村、唐模村、棠樾村、屏山村、呈坎村、查济村、南屏村; 湖北省周老嘴镇、七里坪镇、瞿家湾镇、程集镇、上津镇、汀泗桥 镇、龙港镇、枝城镇、大余湾村、滚龙坝村、两河口村; 71 吴越文化 徽文化 荆楚文化 合院民居 水乡民居 徽派民居 客家土楼 华南区 湖南省里耶镇、靖港镇、芙蓉镇、张谷英村、上甘棠村、高椅村、 干岩头村;江西省瑶里镇、上清镇、葛源镇、流坑村、 陂村、

9、理 坑村、贾家村、燕坊村、汪口村、罗田村、严台村、白鹭村、陂下 村、延村、天宝村。福建省古田镇、和平镇、嵩口镇、田螺坑村、 培田村、下梅村、福全村、城村、桂峰村、廉村、 下村、赖坊 村;广东省沙湾镇、五阳镇、赤坎镇、唐家湾镇、碣石、石龙镇、 秋长镇、洪阳镇、大旗头村、鹏城村;海南省中和镇、铺前镇、定 城镇、自力村、南社村、碧江村、大岭村、塘尾村、翠亨村、歇马 村、南岗古排村、前美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圩镇、镇黄姚镇、兴 坪镇、崖城镇、大芦村、高山村、秀水村。 63 徽文化 荆楚文化 岭南文化 客家土楼 合院民居 西南区 云南省黑井镇、沙溪镇、和顺镇、娜允镇;西藏自治区昌珠镇、 萨迦镇,贵州省青岩

10、镇、土城镇、旧州镇、西江镇、旧州镇、天 龙镇;重庆市涞滩镇、西沱镇、双江镇、龙兴镇、中山镇、龙潭 镇、金刀峡镇、唐河镇、东溪镇、走马镇、丰盛镇、安居镇、松 溉镇;四川省平乐镇、安仁镇、老观镇、李庄镇、黄龙溪镇、仙 市镇、尧坝镇、太平镇、恩阳镇、洛带镇、新场镇、昭化镇、福 宝镇、罗泉镇; 43 巴蜀文化 滇贵文化 合院式民居 吊脚楼 西北区 甘肃省哈达铺镇、青城镇、连城镇、大靖镇、陇城镇、新城镇;青 海省郭麻日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鲁克沁镇、惠远镇、麻扎村、阿 勒屯村;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长滩村。 15 边塞文化 民族融合文化 窑洞民居 夯土民居 碉楼民居 合院式民居 表1 前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11、名村名单 2001年由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和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了名镇保 护规划,提出对文物古迹和镇区建 筑、河街景观进行保护的有关措施, 如在确定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别采 取严格控制和重新定义的措施进行保 护整治,并注重在建设中与古镇的建 筑风格色彩相协调。经过整治,既保 存了古镇风貌,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 展(见图2)。 2. 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周庄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镇内 29小城镇建设 4. 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双江镇建于清代初年,现保 存着众多清代传统民居,是重庆、 四川等地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 为院落式和店宅式民居两种类型。 重庆建筑大学于2000年编制了双江 镇保护规划,

12、根据古镇内文物古 迹、古建筑、传统街区的分布及周 围环境情况,将古镇划分为核心保 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 依次提出绝对保护、相对保护和协 调控制的不同要求,还对名镇保护 范围内建筑进行鉴定登记和分类, 根据现状风貌、规模年限、考古价 图2 同里镇退思园图3 周庄镇水街图4 乌镇转船弯 上海枫泾古镇 “井”字形河道流贯全镇,仍保持 着宋代“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 井字型格局。1997年由上海同济规 划设计院编制周庄古镇保护规划, 划定保护范围,拟定周庄古镇保 护管理条例,对周庄镇历史风貌 进行了整体保护,提出古镇的保护 措施,即在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 性的基础上,对古镇区建筑及外观 空间

13、进行保护和改造,分别采取 “保留”、“保存”、“保护”和 “更新”的措施,并塑造体现其水 乡特色,使周庄发展成为闻名中外 的水乡名镇(见图3)。 3.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乌镇虽经历2000多年的沧桑, 但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 镇风貌,镇区格局呈“双棋盘”式 河街平行的街巷格局,其中西栅老 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 之一。1999年起在同济大学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桐 乡市组织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一 系列政策文件,有步骤地对历史街 区进行了环境及建筑整治,恢复了 原来的历史风貌景观,保持了双棋 盘式河街平行的街巷格局,近年来 旅游事业也得到很快发展(见图4)。 30小

14、城镇建设 热点关注 值等情况分别采取保护维修、立面 保存和更新改造等措施,使双江成 为四川盆地古镇的杰出代表(见图 5)。 5.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 西递四面环山,三条溪流穿 村而过,由沿溪带状布局逐渐发展 成为跨三溪而呈一“船”形的形态 布局,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1998年由黄山市规划院编制古村保 护规划,确立整体保护和动态保 护的指导思想,延续古村落风貌特 色,发扬徽派传统文化,根据古民 居不同的现状类别,采取不同的保 护措施;同时严格控制新建住宅的 风格、体量和施工方法,以与古村 落的传统风格特色相协调。由于保 存完好,整治得当,2000年以皖南 古村镇的名义与宏村一起被列为

15、世 界文化遗产,成为徽州传统村落的 典型代表(见图6)。 6.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 宏村始建于宋代,以书院、住 宅和园林为代表的古建筑整体保存 完好,反映了14-18世纪徽州儒家 文化的昌盛。古村落水系设计极具 特色,水系依“牛”的形象设计, 充分发挥了其生产、生活、排水、 消防的作用。2002年由黄山市规划 院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划定遗产 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 三个保护层次,并拟定了宏村遗 产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对古村 落建筑进行了分级,对不同建筑分 别采取了保护、保留、改善和整治 等不同措施,经过一番保护整治, 使宏村逐渐成为展示徽派文化的重 要场所,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

16、的快速发展(见图7)。 (二)历史文化名镇(村)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在我国还是 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由于许多地方 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还不是 很熟悉,当地居民对保护工作也缺 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常会导致在实 际保护工作中出现一些片面的理解 和错误的做法,而且这些错误往往 会导致对名镇(村)带来不可弥补的 损失。 1. 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每一个历史文化村镇都是根 植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在与自然 环境相互融合发展中体现价值特色 的。但目前不少古村镇在保护利用 之中,却忽视了对其周围自然环境 的保护。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近 年来古镇普遍加大了保护力度,对 历史建筑及街区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和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古 镇所根植的水环境,其污染却到了 令人担忧的地步。这一方面与长江 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下降有关,另 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地排水及污水系 统不健全,导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 水对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使水乡 古镇呈现“小桥尚在、流水不清” 的景象。江南古镇共同的特点就是 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 , 水是江南古镇的自然环境,也是其 特色所在,但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