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版】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05573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版】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7A版】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7A版】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7A版】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7A版】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版】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版】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81-优质实用版文档】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具体任务:1、允许小学生进行系统地学习,培养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肌肉和手部动作,但应避免剧烈运动。2、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

2、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到本质特征,发展有意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3、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养盛唐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4、 培养小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

3、代小学的开端,拉开了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帷幕。(采用班级授课制)2、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国开始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

4、小学堂为小学校。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XX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小学

5、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

6、度。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稳定的阶段。(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他们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产生了新的兴趣和动机。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小学生感觉、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2)小学生注意和记忆的发展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忆为主向有意识记忆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

7、发展。(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8、具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二)小学教师的特点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三个方面。示范性:杨雄法言学行中言:“师者,人之模范。”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2、小学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2)教师的知识修养(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4)教师的心理素养四、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六三制和五四制

9、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和发展方向。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一、学校管理概述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2、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3、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其中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4、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其中实施是中心环节。5、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教育性、规范性、系统性、效益性、动态性原则。6、学校管理的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学法。二、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三、

10、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职能部门:1、校办:学校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报表统计、处理反馈信息、安排校长日程等2、教务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3、政教处: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等4、总务处:经费、物质保障、综合服务等基层教学实践机构5、教研室: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6、年级组:本年级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四、学校的运行机制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学

11、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概述(重点)(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

12、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教育要素1、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三)教育的性质(重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

14、响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四)教育的功能1、根据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一)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

15、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二)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1)奴隶社会教育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庠”“序”“校”西方:古希腊:雅典(显著特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巴达(显著特点:军事教育)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2)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