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093397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9A文】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9A文】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9A文】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9A文】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

2、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2、比喻的使用。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

3、,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第二课:秋水1、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

4、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2、论证方法颇有特色。(1)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5、,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2)大量排比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和反诘句(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

6、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体现出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第三课:五代史伶官传序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全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全文共过对比进行说理: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格言名句: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

7、“满招损,谦得益”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五组对比词:1“满与谦”2“损与益”3“忧劳与逸豫”4“兴国与亡身”5“盛与衰”第四课:论毅力1总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2作者强调的核心观点: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3说理方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作方法。4层递句式、其表达作用:第二段五种人用层递法中的递进法。第三段中“操舟”的比喻,写“我”几种不同情况用层递法中的递进法。5比喻意义:作者用“操舟”做喻,说明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孟子用“掘井”之喻,说明没有至强的毅力,事业就可能半途而废,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才能达到最终成功。第五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

8、说一、演说所阐发的“三事”,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三事”的内容是: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以上三事体现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对道德品行与完善人格的追求。二、演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行文有破有立,观点鲜明,加强论证力度。文中强调的几件事,都含有匡正时弊的目的。当时北京大学校风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文中列举之各种腐败现象在校中确

9、实存在。演讲中虽说对“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但实际上却是对这类现象痛加针砭,大有催人猛醒之势。三、本文说理不仅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演说中有痛心的指陈,有激越的阐发,也有设身处地的忠告。讲述“三事”的三个段落,最后都用一个反问句来引出结语,可谓语重情长。语言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诚为中国现代演讲之经典。第六课:容忍与自由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1、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2、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

10、以实行的心理根源;3、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显然,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二、论证方法: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第七课:咬文嚼字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1、先讲斟酌文字

11、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二、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1、归纳法关于史记中李广射虎和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用的是归纳的方法。2、演绎法作者在论证语言贵在创新时用的是演绎法。3、比喻法为了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作

12、者分别把它们比喻为月轮、月晕。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三、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2、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3、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因此易用,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因此难用。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第八课:吃饭一、作者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想和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

13、问题的看法。1、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质,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的哲理性结论,批判爱财不爱人的金钱婚姻观,嘲弄政客心口不一和以公权谋私利等不良世风。2、同时,针对“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作者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本文由“吃饭”而引发的议题广泛,涉及社会人情世态诸相,在针砭时弊中闪烁着活泼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二、使用了类比的方法文章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其中,巧设

14、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如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三、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广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知识和智慧的乐趣。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这也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第九课:我的世界观一、爱因斯坦提出自己的人生观,政治理想,宗教情感的内容各是什么。1、“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他的人生基本理念,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俭朴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则是这一人生理念的具体体现。2、他的政治理想是

15、民主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很快就会腐化堕落”的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和对“罪恶渊薮”的战争的深恶痛绝。3、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决不相信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第一部分可作为选择题考试大家。二、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1、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2、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3、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上面三点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第十课: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一、文章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分三个层面来讲的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除了类似我们经常说的“兼听则明”这一层意思,作者还提出了“心理想象力”,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谦虚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二、针对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