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文本教学教育资料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93093181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城文本教学教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边城文本教学教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边城文本教学教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边城文本教学教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边城文本教学教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城文本教学教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文本教学教育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边 城 教 案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及其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2、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3、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4、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人情 5、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3、第一课时一、导语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部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小说,它就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边城在哪里?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请同学们走进

2、课本中去寻找答案吧。二、走进作者1、生平: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14岁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20岁只身到北大蹭课,1927年参加“新月社”, 只有小学文凭,却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22岁初涉文坛,到46岁,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同时代最多产的作家。从水乡走出去的沈先生最终还是魂归故里。沱江岸边

3、,矗立着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在他的墓旁,不败的山菊,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陪伴着这个不朽的灵魂。古语说,凤凰择良木而栖。沈从文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良木故土。湘西的流波碧水,裹挟着一个自称“乡下人”的深深眷恋,更加辽远悠长、绵绵无尽2、 成就: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他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醇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4、。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八骏图、湘行散记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3、 评价: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汪曾祺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张充和他不是过客,他是凤凰的归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其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

5、、走进边城1、故事梗概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 ,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 ,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以后在 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翠翠却十分恼怒。当天 ,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大佬 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

6、落水毙命。噩耗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 亲事,离家出走。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怅然伤怀,加之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诀别。翠翠依旧守候在渡船上, 长年为人摆渡,同时,仍旧有所等待 。2、 故事由来1933年夏,沈从文同未婚妻游青岛崂山时,意外地看到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边提水。他回想起家乡“起水”的古老习俗和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的淳厚民风,情不自禁对未婚妻说,他要以那小姑娘来写一个故事。沈从文不久到北京结婚后,就开始写起跟未婚妻说过要写的故事边城。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3、 创作背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沈从文即已认识到:“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

7、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4、 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

8、有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5、评价边城充满了一种牧歌情调,是一幅没有任何阶级纷争与伦理规范的静穆和谐的人生图画。 边城不是以塑造人物和设计惊险情节来取胜的,而是以描摹和谐的人际关性系与淳朴的风俗民情见长。 沈光明牧歌下的边城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也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这样的风俗,带有与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一曲乡村挽歌一部怀旧经典。“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自己的子女看的。”(美)金介甫“是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朱光潜“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9、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在亚洲周刊 “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7、影响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边城的问世,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 四、认真阅

10、读,扫除障碍,初步感知1、给划线的字注音蘸酒(zhn)茶峒(dn)傩送(nu)岨(j) 悖时(bi) 喧阗(tin)埋怨(mn) 氽(tn) 莞尔(wn) 蒿艾(ho) 俨然(yn) 傩送(nu)泅水(qi) 荫处(yn) 拮据(ji)(j) 舷(xin) 隅(y)2、思考:(1)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 (2)概括小说情节 (3)理解题目含义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

11、、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简言之,作品在力求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答案迷蒙于边城的风景中,隐藏在山民的故事里。需要我们细心探究。下面看同学们能否从小说所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印证一下作者的话?二、检查自学1简介故事2、自读课文后谈谈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青山绿水风景美古朴和乐风俗美纯朴真挚人情美边城美三、解题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

12、念四、整体感知,探究文脉1、聆听朗读,用心感受风物美人性美人情美2、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要求:集体讨论交流)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3、把握情节结构(要求:集体讨论交流)(1)课文围绕哪个节日展开的?每个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端午节 第3节:眼前端午,筹备龙舟赛。 第4节:

13、前年端午,翠翠傩送邂逅 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5节:去年端午,翠翠天保相识 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6节:眼前端午,祖孙在家 各自想着心事(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五、要点解析,探究文本(一)探究环境美(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讨论最后组间交流)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自然景物的句子,看文章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1)“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3)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4)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

14、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 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这里的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还写了赛龙舟的鼓声、呐喊声,摇橹人的歌声,年节时的笑声,嫁娶的唢呐声,爷娘唤女声这是个古朴、清纯、自然、健康、自然、优美、毫不雕琢、宁静平和世界。2、齐读第三部分1-4段,说说这个地方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环境。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15、。-说明这里生活环境太平。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说明这里环境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端午节家家户户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人龙舟竞赛、后文还写到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焰火。-这说明这个地方民风淳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相对隔离,这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这里是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如世外桃源深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地方。3、体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