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091486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7A文】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7A文】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7A文】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7A文】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文】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81-优质实用版文档】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和党中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及GG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编制此方案。一、建设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GG大学在谋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双一流”建设精神内涵,遵循教

2、育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可行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持续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X大”重要思想、党的十X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

3、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突出内涵发展,落实“四个服务”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学科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二)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双一流”建设是GG大学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学校将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双一流”建设的要求,认真分析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建设步伐,实现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近期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各项建设任务与改革任务取得明显成效,形成综合性大学格局,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

4、行列,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中期建设目标到2029年建校百年之际,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有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3.远期建设目标到2049年建校120周年,更多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特色鲜明、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迈进。(三)学科总体建设规划1.总体布局及发展思路瞄准

5、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构建特色优势明显、结构合理,且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大学学科体系。继续坚持“强化工科优势,凸显办学特色;夯实理科基础,注重理工结合;加强人文社科,促进文理渗透;推动学科交叉,瞄准国际前沿”的学科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建设好学科群,在学科高原上建设学科高峰,以特色创一流。2.学科总体建设模式学校在通盘考虑学科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紧扣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通过创新学科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学科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实施“学科水平提升计划”“跨学科合作支持计划”“学科群建设计划”,凸出学科优势与特色,以重点建设的学科群为“火车头”,引领带动学科整体共同发展,形成一批相互支

6、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创新学科发展机制。依托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专门委员会,强化学科布局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引领作用,以一级学科为对象推进学院学科建设,实现学科的分类指导与差异化管理,以学科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强学科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日常监测及绩效评估。(2)推进学科布局优化调整。以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构建特色优势明显、结构合理,且相互支撑、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3)实施“学科水平提升计划”。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一级学科为建设对象,实施“学科水平提升计划”,按照“重中之重-重点建设-重点培育-一般建设”四个层次开展学科建设,推进学校各

7、一级学科的水平提升。(4)实施“跨学科合作支持计划”。打破院系设置与学科划分的局限,组建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积极实施“跨学科合作支持计划”。以学科群平台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各研究中心为载体,汇聚一批跨学科团队,补齐学科发展短板,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5)实施“学科群建设计划”。为促进学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我校选择以重中之重学科为主干学科组建学科群,引领带动其它学科共同发展,服务于国家GG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坚持“从优从严”的原则,在分层次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以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为目标,凝练出“智慧能源”等学科群,旨在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支撑一流大学建设。3.学科群建设规划学校

8、结合国际前沿、国家和GG市发展需求以及自身优势特色,凝练出“智慧能源”“先进制造”“新型城镇化”“人工智能”“生命与健康”学科群,作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全校之力打造学科集群优势,建设一批支撑我校发展的一流学科,形成独具“重大”特色的办学体系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上报国家的建设学科群包括:(1)智慧能源学科群。本学科群以电气工程、矿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主干学科,融合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相关内容为支撑,面向能源开发、转换、输配、利用和管理等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新形态,凝练研究方向、构筑研究基地、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开展拔尖创新

9、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建设一流的智慧能源学科群。(2)先进制造学科群。本学科群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为主干学科,冶金工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为支撑学科,以学科前沿、交叉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凝练研究方向,构筑研究平台,汇聚学科队伍,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将本学科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深度交叉融合、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学科群,服务于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3)新型城镇化学科群。本学科群以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为主干学科,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支撑学科,聚焦“山地”,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和GG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凝练研究方向、汇聚师资队伍、构

10、筑具有鲜明山地特色、支撑山地城镇化建设体系的学术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科群的国际影响力。二、建设基础(一)办学基础1.办学理念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八十多年前,为拯救贫弱的祖国贡献力量,GG大学应运而生。在战火频频的动乱年代,学校坚持教学科研,为民族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材。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配合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大力支持兄弟院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GG直辖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学校更是扎根中国大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今天,学校准确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精神内涵,提出“树西南风声、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进一步诠释了学校办学宗

11、旨的深刻内涵。2.办学定位在每个历史阶段,学校都在国家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了自身定位,团结和引领广大师生共同奋斗。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精确、卓越,是一脉相承下的递进与升华。通过“双一流”的重点建设,学校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作用会更加凸显,成为GG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西南地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大格局的排头兵,并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3.优势特色自创办以来,GG大学始终与中国命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连,珍惜并把握

12、住了每一次历史机遇,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GG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GG年成为中央直管高校,GG年牵头成功申报“GG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在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形成了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匹配的两大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为国家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一是形成了采矿、冶金、材料、动力、机械、电气、自动化、通信、计算机等与工业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形成了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土木、给水排水、城市环境、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等与城乡建设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西部工业发

13、展和城乡建设。经过多年建设,学科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独具特色的理工学科在国家和世界诸多大学评价当中表现不俗。4.重大成就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1)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使命,为国家输送了4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约50%毕业生投身到了西部建设,成为为西部建设输送人才最多的大学之一,毕业生质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科学研究方面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创造了中国科学界的多项第一:成功创建了

14、国内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成功研发了我国化工史上第一批棓酸塑料、冯简教授成为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第一人、乐森璕教授第一个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物鱼类化石、丁道衡教授第一个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工业cT机、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国家发明奖和第一个城市规划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近年来学校按照“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积极推进科研领域综合改革,学校科研实力显著提升,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3)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围绕外部需求,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承担

15、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咨政等社会公共服务,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努力为GG市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和咨政服务,力促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十X五”以来,学校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咨询、转让和服务等项目近万项,实现技术转移近三百件,为产业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5.国际影响学校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引进海外智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多年来,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英、法、德、俄等30多个国家的154所知名高校、国际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教授担任重要学术组织职务,受聘为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参与制定、推广国际技术标准,受聘世界一流大学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荣誉教授等。此外,通过举办或承办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打造出“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国际机械(动力)传动国际学术会议”“高电压工程与应用国际会议”等品牌会议。通过引智基地的建设,高水平的外籍人才数量也大幅增加。同时,学校已接收来自五大洲140个国家的留学生,规模和结构都出现了可喜的进步。(二)机遇挑战在“双一流”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从国际大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相互交织,以原始创新能力为决定力量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提高高等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