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080587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三阴三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文献学角度浅谈伤寒论中“三阴三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食,食则吐蛔。,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与“六经”,“六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内经“六经”涵义包括两个层面: 1作为名词具有经络含义的“六经”。 2作为六个名词综合指代,具有代词性质的简称“六经”。 伤寒论中“六经”未独立出现,伤寒论诠释者将其指代太阳、阳明

2、、 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名词。 -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年 博士生张涛 导师陈明,内经天元纪大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六经”析疑,一、经络学说 二、非经络学说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年7月第20卷第4期 王庆国 经络说、脏腑说 、气化说、地面说、六部说、形层说、三焦说、阶段说、八纲说、症群说 、证候抽象说、治法说、病理层次说、阴阳胜复说、位向性量说、综合体说、六界说、时空说、阴阳离合说、六病说、环节说、周易太极说、集论说、病理神经动态说、体质说、高级神经活动说、模糊聚类说、理想模型说、二值

3、逻辑三维说、六经非经论、病理时相说、伤寒六经与抗损伤反应过程、多级多路立体说、伤寒六经与应激学说、伤寒六经与时间生物学、伤寒六经与信息数学、伤寒六经与逻辑学、伤寒六经与三论、伤寒六经与自然辩证法、伤寒六经与哲学、系统说、,一、经络说 宋.朱肱 类证活人书又名南阳活人书 二、脏腑说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三、气化说 清.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清.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四、地面说 清.柯琴 伤寒来苏集 五、六部说 明.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六、形层说 清.俞根初 重订通俗伤寒论 七、治法说 清.钱潢 伤寒溯源集 八、阶段说 祝味菊 伤寒质难 裴慎伤寒方证识 九、八纲说 清.吴谦 医宗金鉴 日喜多村直宽 伤寒论

4、疏义 十、症群说 陆渊雷 伤寒论今释 十一、时空说 岳美中 试谈辨证论治和时间空间 十二、体质说 郑元让 伤寒六经人的假设,各家学说,经络说 南阳活人书,“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 证是厥阴,乃和少阳; 寒邪未除,真气受毙。”,活人书卷一:“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则知病在阳明经也;胸胁痛耳查,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引饮恶寒,或口燥舌干,则知病在少阴经也;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活人书卷一:“足太阳膀胱之经,(

5、肾与膀胱为合,故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从目内目此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内经相关条文,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

6、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额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伤寒论条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气化说 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本义,仲祖撰伤寒,止论太阳之为病曰脉浮,曰头项强痛,此首明太阳之气,有通体,有分部也。至于阳明之为病曰胃家实,谓阳明主燥热之气也;少阳之为病曰口苦咽干目眩,谓少阳主相火之气也;太阴之为病曰腹满而吐,谓太阴主湿土之气也;少阴之为病曰脉微细但欲寐,谓少阴有标本寒热之气化也;厥阴之为病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谓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也。此皆

7、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经脉。,太阳之气运行于通体之肌表,主周身八万四千毛窍,而环绕于外,又出则外形肌表,入则内归中土,常从胸隔以出入。又上行头项中,抵腰脊,循尾间,下入膀胱,散胞中,为经脉循形之部署。其卫气之行,行于脉外,充遍周身,一如太阳之通体运行而绕于外矣。,伤寒论集注.凡例中说:“本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也;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也。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日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

8、。”,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张注:“太阳为诸阳主气,有通体分部之不同。通体太阳如天,主周身皮肤毫毛肌表,一似天之环绕于地外。分部之太阳如日,主头项、脊背、尾间、血室。一似日之旋转踱度。此首明太阳主通体之毫毛而复有循经之分部也。太阳之为病,脉浮,言太阳运行于周身之肤表,病通体之太阳,故其脉应之而浮也。头项者,太阳经脉循行之分部也,病在表而涉于分部,故强痛也。恶寒者,恶本气之寒也。盖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以寒为本,以热为标也。,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卷一.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内经.六微旨大论篇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

9、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 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对气化学说评价: 标本中的气化学说,有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论的观点。它能系统地分析六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发病之规律,而指导于临床,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这是不无原因的。,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的六经,是继承了热论的六经学说,而有其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所以,六经是物,而并不是六个符号。,引用日人丹波元胤:“阴阳五行,汉儒好谈之,五脏六腑、经络流注,史记.扁仓传问及于此,汉志亦多载其书目,仲景生于汉末,何独摒去?,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恽铁樵先生曾经在伤寒论研究一书指出:“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卒之能得其真义者竟无人。此处不解,全书皆模糊影响。,结束语:,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