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078379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周廷魁 2005.4,一、传染病监测的法律依据 二、传染病监测的发展趋势 三、传染病监测的基本特征 四、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 五、传染病监测的应用 六、传染病监测的评估 七、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的管理,一、传染病监测的法律依据,第十七条: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 省、自治市、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

2、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第十八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分布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预防和控制对策, 开展传染病病原学鉴定,建立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卫生评价。,第二十条 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 包括以下 主要内容: (二)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 告、通报制度

3、; 第二十八条 工程竣工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二、传染病监测的发展趋势,美国CDC于40年代末开始传染病监测,1946年 开始对疟疾; 发病学监测与实险室检查结合-综合监测 1955年 脊髓灰质炎疫苗监测计划 1957年 流行性感冒 1961年 病毒性肝炎及多种传染病监测 1986年 CDC列出监测的策略和目的, 建立监测评价、研究和培训,WHO,1968年 第21届世界卫生大会讨论了国家和国 际传染病监测 全球: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广泛开展监测 从传染病监测发展到非传染病监测 从传染病发展到所有卫生事件的监测 从生物医学监测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监测,我国

4、的传染病监测,1950年 全国疫情报告系统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监测 1980年 建立疾病监测点 71 145个 单项传染病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传染病监测的定义,也称流行病学监测、公共卫生监测; 是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三、传染病监测的基本特征,只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传染病的动态资料,才能发现疾病发生、流行和分布的规律及发展趋势 必需将原始资料整理、分析、综合成有价值的信息 充分利用信息,上报与反馈,干预与评价,传染病监测与非传染病监测的不同,传染病谱的“冰山”现象:,传染病监测的目的,传染病

5、监测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为预防控制传染病,为卫生决策,为卫生干预提供信息。 传染病监测需要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知识。 也需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卫生经济、气象学和生物学知识。,四、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监测人群的基本情况:一般人口学资料、出生、死亡、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教育水准、居住条件和人群流动的情况; 监测传染病分布的动态变化(人、时、地),包括传染病漏报调查和亚临床感染调查; 监测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监测传染源、动物宿主、昆虫媒介及传染来源; 监测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及耐药情况; 评价策略和干预措施的效果; 研究传染病的病因学、流行因素和流行

6、规律; 传染病流行的预测,传染病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提高效率。 1.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指下级单位按常规向上级单 位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 上级单位被动接收。如各国 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 动监测的范畴。,主动监测:上级单位根据特殊需要、主动 进行的专项调查或要求下级单 位严格按照规定调查收集资料。 如传染病漏报调查、零报告、 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测等。 主动监测质量明显优于被动监测。,XX省传染病居民漏报调查结果(80年代),美国每百位医师按主动与被动监测报告比较 (80年代),2.哨点监测 某个特定的人群,即能灵敏反应总人群某传染病流行状况的有代表性人群组作为哨

7、点人群,对哨点人群用统一的内容和方法开展的监测。如:AIDS对性病患者、吸毒者、暗娼和长途卡车司机等高危人群的监测,可大致了解我国HIV的感染状况和发展趋势。,3.无关联匿名监测 利用为其他目的所收集的资料,在不识别个人身份的情况不开展监测。此类监测目的不是为了发现,而仅仅是了解人群中疾病的流行状况。 如:收集医院检验科血样(无个人识别标记)进行HIV检测。,某医院性病患者HIV感染率监测,4.监测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如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 间接指标: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流感、通常用类流感发病、死亡,5.动态人群和静态人群 动态人群:研究过程中人口频繁地迁出、迁入。人群

8、的计算要用人时(人年或人月)计算法。 静态人群:无人口迁出、迁入或仅有少量迁出、迁入的人群。可采用观察期平均人口计算。,6.实验室监测 7.保密制度 疾病的发生有涉及个人隐私的要遵守保密制度。 可以增加社会公众对监测工作的信任、支持与参与意识。,五、传染病监测的应用,了解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与人、时、地分布的动态及发展趋势,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和变化情况,颁布规律,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全国报告发病率:297.24/10万 1.58:1 监测点报告发病率:469.77 /10万 2.18:1 监测点漏报率:27.34% 校正报告发病率:646.54 /10万,发现异常情况查明原因,及时采取干预

9、措施 例:,预测传染病的流行、流行规模及卫生需求,卫生资源的投入。,确定某传染病的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监测某传染病的暴露因素可以确定此传染病的危险因素;监测某传染病的人口学特征,可以确定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为制订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评价干预效果 通过传染病动态变化 监测,可客观地评价干预策略及措施的效果 如:大灾之后无大疫,六、传染病监测的评估,灵敏度:包括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占实际病例的比 例;监测系统判断暴发或流行的能力 及时性:监测系统发现的传染病防治问题直到有关 部门接到报告并做出反应的时间间隔 代表性:直接会影响制订策略的正确性 简单性:资料的收集和监测方法,操作简便易行, 系

10、统运作的程序简单,灵活性:对新发生的传染病防治问题,能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适应变化。 可接受性:监测系统的参与者对监测工作的参与意愿达到的程度 阳性预测值: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中真正的病例所占的比例。,七、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规划和方案; 组织实施;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监测的保障措施; 主管与监督管理;,传染病监测的责任单位各级CDC 传染病监测的规划、方案 结合重点传染病防治任务 霍乱、EHF、腹泻、AIDS、流感、结核、 脊灰、麻疹等计免相应疾病、血吸虫、消毒、病媒昆虫 .医源性监测等。,监测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内容的完整性、可操作性、设置监测点 监测规

11、划、方案的实施情况、人员、设施、资料、运作,举例: 病毒性肝炎的监测、规划:包括分型监测、高危人群的监测、人群的流行率、免疫水平、各型肝炎的危险因素监测、疫情监测、专题监测等,监测方案的实施方案:疫情报告网络的健全与报告质量的控制、流行的敏感指标选择与动态、个案与暴发调查、综合分析与比较,分型监测、高危人群的哨点监测、危险因素的监测、健康人群的血清学监测,专题监测,传染病预防、控制方案: 重点预防、控制的传染病都应有预案、包括的内容: 指挥部门的组成与职责;传染病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CDC与医疗机构的任务职责;暴发、流行的分级与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疫点、疫区现场控制措施、应急

12、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制品、消杀药品器械的储备与调用,传染病预警制度: 预测、及时发现预警、公布,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监测、疫情报告、传染病危险因素的监测等; 网络、人员、制度、及时、正确、完整的疫情报告;迟、漏、瞒、谎报等及监测任务的实施情况与质量。,学校、托幼机构、儿童监护人 配合相应传染病监测 预防接种证制度 主动积极协助免疫接种,个人: 接受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标本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传染病报告与管理,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信息; 研究流行规律,科学管理、专题研究; 传染病监测、预测和预防、控制的基础; 制订防治规划、工作计划、防治措施的依据; 评

13、价预防、控制效果; 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原则与要求: 属地管理原则;分级管理原则; 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人、义务报告; 通报与公布; 规定报告内容、程序、方式、时限; 检疫、港口、机场、铁路、动物防疫机构等发现疫情与当地CDC互相通报;,专门部门、人员、设施、网络直报、制度建设; 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疫情信息、检查督促;做到及时、准确、完整; 特殊疫情的报告; 违法案例的调查处理;,传染病报告分类,经常性传染病报告 病例种类报告:甲类:2个 乙类:25个;要分型、分期的5个 丙类:10个 疑似、病原携带者报告 订正报告 死亡报告 补报,病例分类报告: 疑似、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14、病原携带者 急性、慢性(乙肝、血吸虫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般事件 重大疫情 特大疫情,一般事件 : 发生霍乱散发病例、带菌者; 发生新出现的或本市已消灭又重新出现的传染病确诊病人; 发生乙类、丙类传染病小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该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5例以上、痢疾或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10例及以上。,重大疫情 : 发生腺鼠疫病例; 发生霍乱小规模暴发疫情(5例及以上); 发生新出现或本市已消灭又重新出现的传染病有集中发病趋势的疫情(3例及以上); 发生在本市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确诊病例; 发生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疾病的最长潜

15、伏期内发生出血热5例、伤寒、副伤寒1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痢疾30例、其它乙类传染病30例及以上; 发生丙类传染病局部流行倾向。,特大疫情: 发生肺鼠疫病例、霍乱大规模暴发、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乱、炭疽、天花、肉毒杆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传染病报告的时间要求,传染病报告: 发现甲类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2小时内录入; 其他乙类病例于6小时内录入; 丙类病例于24小时内录入。,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初步调查核实认为属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应在初步调查核实结束后2小时内,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初次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每日掌握的事件有关情况信息,必须在24小时内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进程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初次报告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果发现和掌握新的、重要的情况信息,必要时随时做进程报告。,事件终结,完成书面事件调查处置报告后2小时内,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结案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的流程,逐级CDC,防报科将传报卡登记、寄出、网上直报、检查,门、急诊、(包括专科、住院部)诊断、填卡、登记、更正,检验部门 提供诊断依据 (联系单),病史室 提供检查核对病史,责任报告单位职责,直报单位(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职责:法定传染病都要填卡、录卡,不漏报; (1)直报医疗单位的录卡人员认真核实,确实无误后确认上报,录卡要求及时、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