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课程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076524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敏反应-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超敏反应-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超敏反应-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超敏反应-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超敏反应-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敏反应-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敏反应-课程(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十一章 超敏反应,什么是超敏反应?,免疫保护(免疫力),免疫损伤 (超敏反应),免疫应答,概 念,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二、分类 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主要特点 IgE介导 发生快,消散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抗原(变应原):能使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 抗体:IgE、 IgG4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生物活性介质

2、,参与反应的物质,主要参与成分变应原,吸入:花粉、螨类、真菌、动物皮毛 食物:牛奶、鸡蛋、鱼虾和蟹贝 药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蒿属花粉:艾蒿、青蒿等,艾 蒿 青 蒿,光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电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吸入性变应原,2、食物变应原,虾,蟹,水果,花生,储存的介质: 缓激肽 组织胺,小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Ts)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前列腺素(PGD2),生物活性介质,I 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发敏阶段,致敏阶段,变应原 IgE产生 肥大嗜碱性粒细胞 致敏细胞,机体,再次进入的相同抗原与已结合在致敏

3、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结合。当特异性抗原与靶细胞上两个以上相邻的IgE分子结合,即可能介导交联反应。,发敏阶段,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 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速发相反应和迟 缓相反应。 速发相反应:组胺、激肽原酶 迟缓相反应: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速发反应和迟发相反应 (1)速发相反应特点 发生迅速; 多为功能紊乱; IgE参与,无补体参加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一)全身性过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1、过敏性哮喘 2、过敏性鼻炎 (三)消化

4、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的全身性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数分钟后出现症状,以循环衰竭呼吸道阻塞最为严重(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四肢湿冷、血压下降、昏迷等)。 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期内死亡。,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分子质量低,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青霉酮酸盐等)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完全抗原,青霉素制剂中的大分子杂质也可能成为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青霉素,组织蛋白,新抗原,青霉噻唑醛酸 青霉烯酸,青霉噻唑蛋白 青霉烯酸蛋白,机体,IgE,初次,再次

5、,休克 死亡,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用马破伤风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这是因为马免疫血清中的抗破伤风毒素抗体对人来说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休克发生速度很快,从接触抗血清至死亡,时间间隔约为15120分钟不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反应主要定位于鼻粘膜和眼结膜部,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大量的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鼻阻塞以及鼻痒等。常见于儿童或青春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胃肠炎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荨麻疹及湿疹,荨麻疹,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

6、二)脱敏和减敏治疗 (三)药物治疗,(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从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来看,过敏诱因的避免应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病因治疗的性质。过敏诱因避免的方法,可归纳为四个字,即“避、替、忌、移”。,“避” 就是躲避一切可疑或已明确的过敏诱因的接触。 “替”是指凡属对某种药物或食物过敏,但又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不用者,则应尽量寻找作用相似而对病人无过敏作用的药物或食物以替之。 “忌”就是忌用一切可疑或已知的过敏物品,主要是指食物及药物而言。 “移”是指对于某些已知的与病人经常接触的过敏原,一经查出即移出病人的生活环境。,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 小剂量间隔(20-、短30min) ,多次皮

7、下注射 暂时性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小剂量,长间隔(一周左右) ,多次皮下注射,(二)脱敏和减敏治疗,(三)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阻断其释放 (1)阿司匹林- 抑制前列腺素 (2)肾上腺素、色甘酸钠-阻止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1)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抢救过敏性休克 (2)钙剂、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粘膜炎症反应,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II型超敏反应是发生于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反应,其结果是导致细胞破坏。 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一、发生

8、机制,(一)靶细胞及表面抗原 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被抗原或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 1.同种异型抗原 :ABO血型抗原 HLA抗原 2. 异嗜性抗原 3. 感染或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4. 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靶细胞,表面抗原,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输血反应,误输异型血所致。患者出现寒战、意识障碍,血红蛋白尿(酱油尿),甚至死亡,后果严重。,A型血,A型血抗原,A型血输入B型血体内 B型血体内存在抗A抗体,补体,抗原 抗体 反应,输血,活化,血细胞溶解,在初

9、产妇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Rh抗体,可阻断Rh阳性红细胞对母体的致敏,从而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1. 半抗原型 青霉素 RBC 溶血性贫血 奎宁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匹拉米酮 粒细胞 粒细胞减少症 2 .自身抗原(甲基多巴、吲哚美辛等引起) 药物 抗原性改变 诱发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溶血反应,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概 念 抗原与抗体在血液中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IC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一、发生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10、激活补体 炎性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先决条件 内在抗原 变性IgG,自身的DNA 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抗原可溶性抗原,抗体IgM、IgG和IgA类,可溶性抗原 + 抗体IgM、IgA和IgG类,AgAb复合物,小分子,肾小球滤过排出,大分子,吞噬细胞吞噬消除,中等大小,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组织损伤机制,补体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血小板的作用,IC 补体,激活,趋化因子 中性粒细胞聚集 炎症反应 组织损伤,C3a和C5a,过敏毒素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释放组胺 局部水肿,脱颗粒,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

11、是型超敏反应病理组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性粒细胞 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等 血管基底膜、周围组织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IC 、C3b 血小板聚集、 激活凝血机制 微血栓 局部组织缺血、 出血 加重组织细胞损伤,(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 家兔 4.类Arthus反应 (1)胰岛素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可溶性Ag + 抗链球菌抗体,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RA 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 病原体的持续感染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

12、风湿因子) 形成IC ,沉积于小关节滑膜引起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所介导,表现为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特点:由T细胞介导,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反应发生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无明显个体差异。,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 - 微生物、寄生虫和异体组织 2.效应细胞 - CD4+Th1细胞和CD8+CTL 单核巨噬细胞 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二、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结核菌素

13、试验,机体对胞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但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散的同时,可因产生DTH而致组织炎症损伤。 例如肺结核患者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DTH,可出现干酪样坏死、肺空洞等。,传染性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结核菌素反应(Tuberculin test),传染性超敏反应,结核菌素试验: 接种早期中性粒细胞浸润,约12hT细胞及巨噬细胞聚集,形成硬结、红肿,24-48h达高峰,之后自行消退。 意义: 诊断结核 检测T细胞功能,接触性皮炎 (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青霉素、磺胺等),皮革,移植排斥反应,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需用自体或异体组织或器官进行移植,如烧伤时进行异体皮肤移植,但异体皮不能长期存活,23周将坏死脱落。 这是由于供体的特异性的HLA做为变应原,刺激受体产生相应的致敏T细胞,最终导致IV型超敏反应。 因此为了减轻或延缓移植排斥反应,通常在移植术后需大剂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小 结,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本章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