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常见海洋生物地情况介绍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93073114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8.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种常见海洋生物地情况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100种常见海洋生物地情况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100种常见海洋生物地情况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100种常见海洋生物地情况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100种常见海洋生物地情况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0种常见海洋生物地情况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种常见海洋生物地情况介绍(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0种海洋生物1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列齿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毛蚶属形态特征:成体壳长4-5厘米,壳面膨胀呈卵圆形,两壳不等,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44条,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铰合部平直,有齿约50枚;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分布境地:我国近海海域均有分布。2.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形态特征: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

2、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分布境地: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生活在内湾潮间带的软泥滩中。世界泥蚶产量主要产自东南亚沿海国家。3.青蛤(Cyclina sinensis)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形态特征:贝壳略呈圆形,长35 cm,高35cm,厚约0.5mm。壳外表黄白或青白色。壳顶歪向一方,并有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层纹,排列紧密,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带细齿状,壳内面乳白色或青白色。光滑无纹。分布境地:分布於日本及中国大陆,台湾产

3、量以西部河口或砂泥底质的海域居多4.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形态特征:贝壳较大而厚,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近圆形,两壳相等,前后不等。壳长略大于壳高。壳顶突出,位于背部稍靠前方。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面宽大,卵圆形。韧带黑褐色,凸出壳面。贝壳表面膨胀,光滑,被黄褐色壳皮。同心生长纹清晰。壳面花纹在幼贝较丰富而有变化,大形个体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花纹。壳内面白色,前后壳缘略呈紫色。铰合部宽,具3个主齿,右壳有2枚前侧齿,左壳仅有一个前侧齿。分布境地; 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中国沿海5.贻贝(Mytilus e

4、dulis)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异柱目(Anisomyaria)贻贝科(Mytilidae)贻贝属形态特征:贝壳中等大小,较薄,呈楔形,前端略尖,后端宽而圆,背缘呈弧形,腹部较直。壳长不及壳高的两倍。壳表面黑褐色,壳顶端常呈紫色;壳内面灰白色或淡蓝色。足丝淡褐色,细而软,端部扩大呈盘状。分布境地: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海域的沿岸带,以英吉利海峡、北海、地中海、日本海及北美两岸数量较多,中国的黄海与渤海也有分布。6.溢蛏(razor clam)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竹蛏科(Solenidae)形态特征:斧

5、足大而活跃,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分布境地:海水盐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7. 海瓜子(Moerella iridescens)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双壳钢,帘蛤目、樱蛤科形态特征: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分布境地:分布于潮汐频繁的泥滩8.扇贝(scallop)分类地位: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Lamellibranchia)、翼形亚纲(Pterimorphia)、珍珠贝目(Pterioida)、扇贝属、扇贝科(Pectinidae)。形态特征:壳扇形,但蝶铰线直,蝶铰的两端有翼状突

6、出。大小约2.515公分(16吋)以上。壳光滑或有辐射肋。肋光滑、鳞状或瘤突状,色鲜红、紫、橙、黄到白色。下壳色较淡,较光滑。有一个大闭壳肌。外套膜边缘生有眼及短触手,触手能感受水质的变化,壳张开时如垂帘状位于两壳间分布境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以热带海的种类最为丰富,中国已发现约45种9.口虾蛄mantis shrimp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口足目形态特征:身体窄长筒状,略平扁,头胸甲仅覆盖头部和胸部的前4节,后4胸节外露并能活动。有1对带柄的复眼。这两个体节在头部前端能活动。腹部宽大,共6节,最后另有宽而短的尾节,与腹部最后1对附肢构成尾扇。口位于腹面两个大颚之间。肛门

7、开口于尾节腹面。分布境地:在我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沿海都有分布。10. 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H.Milne-Edwards)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管鞭虾科、管鞭虾属形态特征:甲壳薄而光滑,体橙红色。额角短,末端伸至眼末,上缘具8-10齿(包括胃上刺)有3-4齿位于头胸甲上。无颊刺。额角脊很低(上无中央沟),伸至头胸甲后缘。触角刺、眼后刺、眼后刺等大,肝刺略小,颈沟很深而宽,上端斜伸至背部。眼后刺后部与肝刺之间有1深沟,在肝刺前方与颈沟、肝沟汇合;肝沟后部平直,前部斜向下方,至前方中间被微脊断开。尾节长约为第6 腹节的1.3倍

8、,侧缘一般无刺。在幼小个体中,可见到很小的固定刺。成体尾节侧缘没有固定刺。第一触角鞭约为头胸甲长的1.2-3倍。雄性交接器背侧叶末缘有20-28根短小细刺,侧叶腹缘有1匙状突起,末端稍向外侧弯。雌性交接器第4步足底节发达,内后缘突出面钝角突。分布境地:印度、马来西亚、日本以及中国的黄海、东海至粤东、粤西及海南岛东部均有分布。11. 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Miers)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仿对虾属。形态特征:体长6095毫米,甲壳较厚而坚硬,表面陷沟处有软毛。额角长,末端尖细,基部上缘微隆起,中部向下弯曲。眼较大,呈肾状,斜生,眼

9、柄粗短。分布境地:中国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12. 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 (Stimpson)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形态特征:体较粗短,甲壳很厚,表面粗糙不平。体长610厘米,体重45克。额角上缘有锯齿。头胸甲的触角刺具有较短的纵缝。腹部背面有脊。尾节末端尖细,两侧有活动刺。眼大。体红黄色,腹部各节前缘白色,后背为红黄色,弯曲时颜色淡浓和形状似鸡爪分布境地:中国沿海,东海及黄渤海产量较多。生活于浅海的泥沙地13. 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C

10、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形态特征: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为鲜艳的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12齿。第一触角鞭甚短,短于头胸甲的1/2。第一对步足无座节刺,雄虾交接器中叶顶端有非常粗大的突起,雌交接器呈长圆柱形。成熟虾雌大于雄。分布境地:日本对虾分布极广,日本北海道以南、中国沿海、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均有摆息14.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形态特征:个体较大,体形侧扁。雌体长1824厘米,

11、雄体长 1317厘米。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分布境地:渤海海域15.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形态特征:头胸甲呈浅灰绿色,前鳃区具一圆形白斑,螯足大部分为紫红色带白色斑点,一部分或整个腹面为白色,前3对步足长节和腕节也呈白色,掌部为蓝白色,软毛棕色,指节紫蓝色或紫红色,第4对步足为绿色带白斑点,指端

12、紫蓝色。生活在海草间的个体体色较深。为杂食性,鱼、虾、贝、藻均食,甚至也食同类,喜食动物尸体。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1个在胃区,2个在心区。其体型似椭圆,两端尖尖如织布梭,故有三疣梭子蟹之名。两前侧缘各具9个锯齿,第9锯齿特别长大,向左右伸延。额缘具4枚小齿。额部两侧有1对能转动的带柄复眼。有胸足5对。螫足发达,长节呈棱柱形,内缘具钝齿。第4对步足指节扁平宽薄如桨,适于游泳。腹部扁平(俗称蟹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紫色,腹面均为灰白色分布境地:印度-西太平洋区已知50多种,中国沿海已有17种,本种产于中国、日本和朝鲜16. 牙鲆Para

13、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分类地位: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牙鲆属形态特征:牙鲆属鱼类体型圆形,侧扁;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偶有位于右侧的异常个体;颌齿强或中大,前方有些呈犬齿状;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基底短,略对称;左右侧线发达,在胸鳍上方有1弓关弯曲部,无颞上支。牙鲆属牙鲆鱼体延长,呈卵圆形,扁平,双眼位于头部左侧,有眼侧被小栉鳞,具暗色或黑色斑点,呈褐色,无眼侧被圆鳞,呈白色。侧线鳞123128,左右侧合适同样发达。尾柄长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为头长的3.43.9倍。有眼侧约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

14、一狭长瓣片;无眼侧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前鼻孔亦有类似瓣片。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对称。牙尖锐,呈锥状,上下各一行,均同样发达。前部牙齿较大,呈犬状。背鳍约始于上眼前缘附近,左右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呈双截形。奇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点或横条纹。分布境地:从萨哈林(库页岛)到中国南海都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17. 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分类地位: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鲷属形态特征:黑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前端钝尖,第一背鳍有硬棘11-12,软条12。两颌前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

15、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及口盖骨上无齿。两眼之间与前鳃盖骨后下部无鳞。侧线上鳞6-7枚,体青灰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黑色横带数条分布境地: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以黄、渤海产量较多。18. 鲈鱼(Weever)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鱼纲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为3040厘米,体重40012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分布境地: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是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19.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分类地位: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形态特征:体侧扁,尾柄长约为高的3倍余。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